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郑海勇(右)在村民家中走访。

从众人眼中的青涩小伙儿到村民心心念念的“小郑书记”,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内蒙古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第一书记郑海勇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按照“慢种慢养慢生活”的旅游发展方向,带领村民走在乡村旅游致富路上。

西口村辖区面积6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7户2119人,2014年精准识别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544人,是阿尔山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截至2020年6月底,尚有3户5人未脱贫,目前均已经妥善解决,近期将正式脱贫。

2019年9月,郑海勇到西口村驻村。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与西口村“照面”,2018年7月,郑海勇随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到西口村调研定点扶贫工作,山清水秀、干净整洁的西口村深深吸引了他。郑海勇回忆道,确认自己驻村后,他便第一时间了解西口村的基本情况,这里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辖区面积,都比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多。

怎样才能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这名年轻的驻村书记一直在思考。

“作为村干部,要抬起头来想办法、俯下身子下功夫,体察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所思所想,切身体会百姓的艰难和不易,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驻村以来,郑海勇与同事一起不断强化“扶志、扶智”,因人施策,完善帮扶措施,采取激励措施,用脱贫政策的力度和温度,逐步让困难群众看到实效、树立信心,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此外,郑海勇还通过完善周例会制度、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倡导村社区干部加强学习等方式着力建强基层组织。

在村民生活方面,“小郑书记”也是细心关照。去年11月,西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志平的爱人依秀华突发急性肝衰竭,情况十分危急。了解情况后,郑海勇立即通过各种渠道联系相关医院和专家,帮助依秀华得到及时救治并解决了医药费报销问题,同时还组织西口干部群众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为依秀华捐款。如今,依秀华已经回到村里调养,家中也并未因此返贫。

组织爱心基金会给贫困户、环卫工人捐赠羽绒服,疫情防控期间协调多方资源给镇里村里捐赠口罩近6000个,利用网络平台、发动各方力量将滞销的新米全部销售……郑海勇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在他的引领带动下,西口村志愿者队伍愈发强大,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新冠肺炎疫情后,西口村已有352位村民主动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4人,构筑起了群防群控的强大合力。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选派的扶贫干部,郑海勇还带着村民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西口精准扶贫。“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看,文化旅游是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我们会充分发挥文旅帮扶优势,将退耕还林还草的山林经济做好做足,将种养结合的庭院经济做强做优,将文旅融合的特色经济做细做实。”建设一个更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新西口,成为郑海勇为西口村绘制的一幅小康蓝图。

下一步,郑海勇计划继续带领村民按照“慢种慢养慢生活”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围绕“山水田园、健康生活”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吃好、住好、玩好的思路,继续推进民宿示范项目建设,并通过示范引领,逐步带动部分村民参与民居改造经营。通过组织培训和引进资源,提升西口餐饮水平,立足当地食材,围绕“乡村、健康、美味”,打造特色餐饮品牌“西口十八碗”;围绕街巷院墙、环山、铁路周边、洮儿河沿线、珍稀树种植物培育与保护中心等地打造景观、设计线路,让人在西口真正有得看、有得玩、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