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

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乡村庭院经济“百乡千村万院”行动方案》,鼓励农牧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发展乡村庭院经济。其中,庭院特色手工业被列为乡村庭院经济发展的重点。

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内蒙古各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特别是以剪纸、刺绣、金属锻制技艺、牛肉干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项目为依托的非遗就业工坊,带动了乡村更多人居家就地就近灵活就业增收。

牧民敖登高娃是阿拉善左旗人,过去她在外打工。2020年,通过培训,敖登高娃与100多名学员成为马鬃绕线堆绣非遗就业工坊的正式员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如今,她已成为马鬃绕线堆绣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之一。

敖登高娃介绍,马鬃绕线堆绣作品使用的鬃毛取自马脖子。鬃毛经过反复清洗和晾干后,用柏叶三熏净化,挂7天祈福,再用彩色的线缠绕3根、6根、9根等吉祥数字为芯的马鬃,才算制作好马鬃绕线。一幅完整的堆绣作品,要经过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上色等19道工序,不同的作品用工也不尽相同。“将马鬃绕线与堆绣结合,既能凸显作品的立体感,也寄托着人们敬马、爱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敖登高娃说。

近年来,马鬃绕线堆绣非遗就业工坊研发出一批具有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旅游文创产品,卖得很好实现年人均增收约3万元。

推动创造性转化

每年旅游旺季,依托锡林郭勒千里风景大道和西乌旗草原“99号公路”便利的交通,锡林郭勒盟西乌旗巴彦额日和图嘎查牧民乌日娜的家里便会聚集很多游客,他们来品尝草原特色美食,购买蒙古袍与毛毡手工艺品。

几年前,乌日娜将自家一间闲置房屋改造成乌珠穆沁旗刺绣手工作坊。作坊外屋是乌日娜的手工艺作品及荣誉证书展陈区,里屋是独立工作室。乌日娜在这里一边传承乌珠穆沁旗刺绣非遗技艺,一边售卖特色手工艺品。

在乌日娜家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蒙古袍、首饰包、车坐垫等精美旅游商品。2016年,蒙古汗城旅游景区与巴彦额日和图嘎查5户牧民家庭探索联户经营模式,乌日娜家有幸入选。与景区合作后,乌日娜家仅接待游客并销售手工艺品和奶制品,就可实现年收入近4万元。2019年,乌日娜成为乌珠穆沁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在巴彦额日和图嘎查,乌日娜家的情况并非个例,借助当地的好政策及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已有12户家庭开办了“牧人之家”,36人从事旅游行业,不仅让非遗技艺有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土壤,也让牧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内蒙古整合资源为各级非遗工坊提供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断探索非遗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并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方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开展特色文旅产业主体培育行动,依托非遗技能开展传统工艺培训、交流、展示和产品制作销售。目前,内蒙古有17个自治区级非遗就业工坊,均得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重点支持。

扶持好非遗工坊

2020年,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连军强通过“工坊+合作社+妇女”的模式,将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东方红村变成了芦苇画非遗工坊源头草编生产基地。当地妇女们农忙后,便可利用闲暇时间参与编织芦苇草编,连军强则将草编收购回去,并在非遗工坊里进行再加工及销售。

连军强介绍,近年来,他注册草编类知识产权21个,研发花瓶、蒙古包等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其间,他培训学员300多名,发展草编技艺从业人员150人,带动人均年增收万余元。同时,为让更多妇女及年轻人学到草编及芦苇画制作技艺,连军强还依托非遗工坊成立了技能职业培训学校,传承技艺,创新非遗产品。

连军强说:“工坊将探索如何以当地特色的蒲草、芨芨草等植物为原料,生产更多好的非遗文创产品,让更多村民实现‘指尖增收’。”

当下,内蒙古各地都在引导农牧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乡村庭院经济,拓展农牧民增收来源。到2027年,内蒙古将重点打造100个苏木乡镇、1000个嘎查村、10000个经营户,力争带动5万农牧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助力乡村振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介绍,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在继续梳理、整合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非遗内涵的挖掘与传承。同时,加大对非遗就业工坊的扶持力度,提升非遗产业创新及市场对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