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

“夏布绣,也称赣绣、麻绣,它根植于麻绣的绣活之上……”前不久,江西南昌工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来到新余市体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在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解了夏布绣的历史。这里陈列的一幅幅布上水墨绣品、民间刺绣、夏布绣文创产品,讲述着这项民间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

新余夏布绣博物馆二楼展厅 新余夏布绣博物馆 供图

创新技艺

“夏布土话叫麻布和苎布,源于北宋,流传于江西民间。”夏布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介绍,多年来,新余在保护和传承祖辈刺绣技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夏布面料处理工艺、创新刺绣针法等,逐步将民间麻布刺绣提升为夏布艺术刺绣,并不断研发夏布绣潮品,使其成为新余最具代表的旅游商品之一。“老祖宗的技艺不仅要活态传承,更要发扬光大。”张小红说。

2014年,夏布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新余夏布绣”获评中国地理标志商标。

“过去,夏布质地生硬,要想在这样的布料上进行精美创作,绝非易事。”张小红介绍,夏布经过软化处理,降低硬度,布纹就会变得泾渭分明、粗犷古朴,具有天然的历史年代感。这种工艺处理的夏布,既保留了自然的肌理美感,也解决了“麻布绣花、底子太差”的材质问题。此外,搭配适宜夏布的透底针、通透乱针、芝麻针、浅浮雕针、一绒两色及层叠针等特色针法,也让夏布刺绣如水墨画般典雅。

“夏布绣配色淡雅、水墨形态、地域鲜明、拙中寓秀,这是区别于其他绣种最显著的特征。”张小红说。

发展产业

“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很难实现产业化,像夏布绣这样的手工刺绣正是如此。我们希望走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的路子,研发更多的夏布绣文创产品,扩大其影响力,加大艺术传播、作品推广的力度,从而对夏布绣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形成反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保护单位——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吴婉菁介绍。

“公司曾经接到一个订单,要在30天之内生产500个夏布绣艺术手提袋。这些手提袋仅靠绣娘手工刺绣,显然无法完成。于是我们通过引进新技术,研发创新夏布墨染工艺,最终完成了这批订单。这批手提袋也让客户很满意。这件事坚定了我们创新工艺、跨界融合、多元化发展的决心。”吴婉菁说。

张小红说:“我们利用现代设计赋能传统工艺,创新织绣工艺,创作和设计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夏布绣箱包、家居用品等500多种夏布绣文创产品,让老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为了助力夏布绣产业发展,张小红先后创办了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夏布绣艺术体验中心等。2014年,张小红带领团队创办了夏布绣博物馆,成为新余市展示夏布绣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夏布绣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夏布绣收藏、保护和研究机构,收藏了超过1.2万件的夏布绣作品。展馆二楼设有夏布绣传习所,游客可以在这里亲眼见证夏布绣作品的诞生。

理线、穿针、落针……手指交错翻飞之间,针线在绣艺师的手中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深刺浅绣间一幅水墨丹青在夏布上完成绘景……张小红介绍:“在夏布绣传习所,绣艺师们除了展示精湛的技艺之外,还会现场教授游客简单的针法,这一互动体验环节特别受游客欢迎。”

另外,在新余也有多家绣坊与其他企业开展跨界合作,生产的夏布绣文创产品受到游客青睐,常常供不应求。这些绣坊还通过注册网店、直播带货,让更多人了解夏布绣。

后继有人

为了发扬光大夏布绣文化,传承技艺,张小红坚持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和一批技艺精湛的刺绣人才。目前,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刺绣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7名,工艺美术师20余名,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张小红的团队已带动上千人从事夏布绣相关产业。

吴婉菁介绍,该公司通过“非遗+妇联/残联”“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方式进行夏布绣技艺培训和文化传播。同时,公司在江西省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仙来学校、新余市特殊教育学校等院校设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定期开班授课。多年来,公司开展免费公益讲座、授课共计500余场,培训万余人。

江西旅游商贸职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将夏布绣引进校园,就是要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及培养平台,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以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任务,开发创新夏布绣在旅游商品、家纺、服饰等领域的市场化实用型转变。同时对接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门专业课程的课外实践,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常态培养机制,更好地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