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戏相逢”演出好戏连台、“跟着演出去旅行”成新热点、“一碗福建”福味飘香……2024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扎实做好人气聚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三篇文章,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文旅消费呈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逐季走高发展态势,全年接待游客达6.48亿人次,同比增长13.5%,实现旅游总花费突破8350亿元,同比增长19.6%。
近年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强长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加快相关规划编制、文化挖掘传承、文旅产品开发、市场宣传推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蹄疾步稳。
近日,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旅游行业标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正式发布,成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的依据。2022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开展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10家试点单位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层出不穷,红色旅游创意产品不断涌现,红色旅游演艺作品备受关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创新突破。
12月20日,四川在雅安市举办金融服务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旨在深化政银企交流合作,扎实推进文旅产业精准帮扶。近年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创新政企银合作机制,通过举办金融恳谈对接会、推出“一条龙”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渠道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全省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集中示范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各地数字赋能文旅实践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态势。
近年来,山东深化部门协作,实施老字号与博物馆融合发展行动,创新推进文化、旅游和商务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会城市,近年来,福州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通过项目带动、完善基础、丰富业态等方式,精准强链补链延链,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自2019年开始,四川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全力激发县域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活力,加速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成一批旅游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发展环境优良、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效应突出的天府旅游名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近期,许多游客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打卡红色地标、红色场馆、红色教育基地和高品质旅游景区,为兵团旅游增添了热度和活力。
2018年起,广东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发布两个批次八大主题44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这些游径将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共同记忆和文化情感的文物、文化遗产等资源“串珠成链”,通过价值挖掘强化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2023年以来,海南省建立“赔付原则统一、受理流程统一、办理时限统一”的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工作机制,并推动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覆盖全省各市县,促进旅游消费环境优化,提升服务品质和游客消费满意度。
夜幕降临,在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沉浸式夜游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个项目通过诗词、光影、演艺、非遗等元素融合,复现了古代游人不眠、笙歌彻晓的盛景。
近年来,黑龙江深化旅游服务综合改革,以冬带春、以夏带秋,延续冬季冰雪旅游的火爆态势,推动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打造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你好!中国”旅游形象闪耀全球,亮相巴黎的豫园灯会“圈粉”法国游客,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各国旅行商洽谈合作……旅游对外交流合作已成为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和载体。
“不仅要游览长城,还希望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我对中国人的‘家’感兴趣,希望了解是什么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我希望能去一些从未到过的地方,了解中国的古老村落”……这是前不久来华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外国友人的心愿,反映了旅游在民间交流、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漫步“古诗词路”,欣赏大唐不夜城美景,再和“李白”对诗互动……秋风送爽,“跟着唐诗游西安”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诗意长安路”上,人们感受的是大唐风貌,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可感可知的文化自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旅游业有效释放“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实现与交通、商业、餐饮等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引领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我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
《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简介 | 版权保护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通知公告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887号 京ICP备0501909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0603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