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数字化赋能思政育人 打造云端红色旅游平台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选择红色游学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但受到时空限制,红色游学难以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常态化。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云端红色旅游平台将可打破时空限制,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在校园中的常态化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可基于数字技术打造云端红色旅游平台,将鲜活的红色文化场景“搬”上云端,重构红色基因传播路径,为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开辟创新实践空间。

一、挖掘云端红色旅游资源以丰富思政理论课内容,增强思政课育人效能。思政理论课是思政育人工作实施的主渠道,其课堂质量直接关乎思政育人效果。基于云端红色旅游平台,高校可安排思政课教学组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并整合搭建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收集整理红色革命遗址、历史人物档案、文物故事和口述历史等数字化资源,构建面向思政理论课的多形态红色文化数据库。例如,在讲解中共一大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配套向学生展示中共一大会址建筑图片、会议场景及参会代表的画像等。

教师还可将云端红色旅游资源嵌入课程设计。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教师可借助云端高清视频技术将嘉兴南湖红船的全景数字孪生模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承载的历史,进而形成对红船精神的正确认知;用动态地图将长征路线及关键战役展示出来,以动态视效帮助学生了解长征地理路径,同时了解历史影像,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借助解说资源对红军的服装、武器、书籍等各类革命文物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形成与革命历史的共鸣。在思政理论课上运用云端红色旅游资源,教师须避免单向资源灌输,应促进学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资源。例如,教师可依托云端红色旅游开展课堂互动讨论,让学生提前分组并在课前自行整理某个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内容,将收集的资源整理成数字化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二、依托云端红色旅游平台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增强思政育人工作的感染力。在课堂之外,高校可基于红色文化育人目标搭建专门的云端红色旅游场馆,以此为载体开展红色教育工作。在云端红色旅游场馆建设中,校方可综合应用各类数字技术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空间”,让学生进入场馆便如同进入红色旅游景区。

例如,校方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不同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红色建筑遗址等“搬”到场馆中,并配置全息投影、VR等视效技术打造“红色旅游元宇宙”,学生佩戴设备即可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探索这些红色遗址。场馆还可配置交互系统为学生带来虚拟交互体验,如延安大学的“延安精神数字云展馆”中,学生在利用VR设备探索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旧址时会触发相关互动模块,包括触摸特定场景道具、回答相关问题等,大大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和教育场景的生动性。为增强虚拟红色旅游场景的体验感,校方还可为场馆配置“虚拟朋友圈”互动功能,即利用虚拟相机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红色旅游场景中留影,系统会自动生成具有历史感的照片并允许学生自由分享到社群。

除了建造专门云端红色旅游场馆,高校还可借助数字技术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校园公共场景。例如,井冈山大学的“井冈山红色元宇宙”项目整合了黄洋界哨口、八角楼等革命遗址及配套红色文化内容,并将其制作成AR资源,学生在校园里用手机扫描特定的AR标识后便会进入虚拟空间,触发一系列红色文化体验项目。

三、立足校地深度合作构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体系,推动云端红色旅游平台的常态化运行。以云端红色旅游助推思政育人工作,仅靠高校单方面力量尚有不足。校方应积极与本地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纪念馆等主体进行合作,以数字技术实现云端红色旅游平台的常态化运行。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达成合作并共同开发了“初心之地·云上红馆”项目,配套开发了一系列数字红色文化资源,并直接融入该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生须完成线上任务并提交作业才能完成课程学分要求。这种虚实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模式强化了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也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动探索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贵州师范大学则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有关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了“云上长征路”数字化项目,将遵义会议会址、赤水河等长征路线中的重要场景进行数字化再现并配套开发虚拟视觉资源、虚拟互动任务等,允许不同高校的学生跨屏互动,形成“跨时空联学”的红色教育。未来,应继续探索校地协同的云端红色旅游育人生态圈,推动云端红色旅游平台在校园中的常态化运行,从而丰富思政育人工作载体,为思政教育持续注入红色文化动力,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精准滴灌。

云端红色旅游基于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实现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跨时空推进,能够构建出沉浸式和交互式的红色文化场景,在将红色文化“搬”到云端的同时更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场景的距离,让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的形式触达学生群体。面向数字化思政持续发展趋势,各高校还应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云端红色旅游发展为契机打造智慧思政新范式,推动思政育人工作在数字环境下的创新发展。

(王炼 四川旅游学院)

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红色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编号:CSZ2314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2024年度课题(编号:CJSFZ24-20)研究成果。

2025-04-2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2541.html 1 数字化赋能思政育人 打造云端红色旅游平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