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 燕
在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扛着“长枪短炮”装备精良的摄影“老法师”拍鸟。
“不少人认为观鸟的人都是财富自由的大爷,其实是一种误解。”“95后”观鸟爱好者古宇说:“观鸟并非单纯有钱有闲‘烧钱’买设备,对于更多人来说,观鸟只需要带上一副望远镜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各个社交平台上,观鸟入门、观鸟指南、观鸟装备……关于观鸟的话题不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关注。网络上多了不少观鸟社群,“赛博观鸟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活跃在各个评论区里,化身气氛组。同时,高校里也出现了不少观鸟社团。
因为经常参加观鸟社群的活动,古宇发现如今,观鸟人群呈现出多年龄层的大众化趋势,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等联合发布的“2023年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内地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已超34万人,相较于2018年开展的上一轮调查(14万人),5年来净增20万人。净增的20万人群中,以中青年为主,有35.08%的被调查者因兴趣而自发开始观鸟,在各项参与起因中排名最高。
当价值不菲的徕卡镜头与网上买的百元望远镜共同对准同一只鸟,观鸟经济也展现出它的包容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它既可以是高净值人群的专业爱好,也可以是年轻人的快乐法宝。
“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资金受限,摄影器材这块的确比不上‘老法师’,但可以不比出片比知识。”一位观鸟爱好者提到,这可能是年轻人和“老法师”观鸟的差别之一。年轻观鸟群体里,经常比拼的是谁看到的鸟类种类更多,谁能认识更多的鸟。
亲近自然,被自然疗愈。因为观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观鸟搭子,去不同的地方观鸟旅游,学到更多鸟类知识。把自己对自然环保的理解和旅游生活场景连接起来,受到潜移默化的生态教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这些是年轻人在观鸟过程中追求的情绪价值。
“2023年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中还提到,观鸟组织和观鸟爱好者正成为中国自然生态观察与记录、监测与保护的重要力量。每年春秋的迁徙季,各地观鸟组织积极开展鸟类调查监测与护飞活动,互相交流数据,在候鸟迁飞通道上织起守护网络,让候鸟的飞翔轨迹留下生态保护的印记。从观鸟到爱鸟、护鸟,他们共同绘制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生态画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北京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