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 燕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指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过程中,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建设,嵌入各种生活场景,为群众提供综合性公益文化服务、灵活多样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
因地制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是营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原则。各地根据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结合人员流量、交通等因素进行科学布局,在住宅小区、商场书店、城市公园、传统村落、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生活场所创造出更多便于市民游客参与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于是,体现文化创意和当地人文内涵,充满创意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的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
“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百姓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站在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游客来来往往,住在附近的居民在这里休憩闲聊,远处不时传来阵阵鸽哨声,仿佛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鼓楼是一个活着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遗迹是静止的,但城市生活是流动的画卷。
打曲棍球的大爷们让钟鼓楼文化广场充满了时尚动感的张力,广场上还有一群踢毽子的大爷大妈,胸停、弹踢、侧身妙传……把来参观鼓楼的外国游客看呆了,大爷大妈热情地邀请外国朋友一起玩。这一幕是关于“北京欢迎你”的生动注脚。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文化氛围的空间,当地老百姓的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旅游需求,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主客共享、近悦远来才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流量密码。
在贵阳,推动老旧街区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城市烟火气”的营造正在多点开花。曹状元街区通过状元雅集、武状元坊等文化景观,保留老味道的同时增添现代化元素;新印1950街区焕新成为贵阳城市新地标,既呈现深厚的历史记忆,又融入现代时尚生活方式,成为市民游客开启美好生活之旅的新选择。
在武汉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既有历史韵味也有生活的烟火气,一座历史建筑被改造为江城书房,市民可以在这里“充电”,游客可以在这里休闲。逛累了,寻一本好书,找一个角落,喝一杯咖啡,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
如今,不少城市书房也是文艺展览、文化沙龙、小型演艺表演、非遗传播推广、讲座培训以及其他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举办场地,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其中,成为展示当地深厚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呼唤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山东威海市城市书房鼓励社会力量成为城市书房的“合伙人”参与运营。在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引入多种业态。这是一种双赢,为城市书房植入更丰富业态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
一些业者也提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探索创新公建民营、民建公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合作运营等方式开展空间运营,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行管理运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幸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让文化融入生活,让文化服务嵌入社区,为美好生活创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