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杭州推进“文艺赋美”——

转角遇到美 一城皆惊喜

杭州开心麻花剧场 受访者 供图

□ 章 璇

近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正式公布全省“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名单。这些点位将作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以常态化、高品质的文艺演出,为市民游客打造“转角遇到美”的艺术体验,推进实现全民艺术共享。

自2022年浙江省启动“文艺赋美”工程以来,杭州作为试点先行城市,构建街头艺术、夜间演艺、乡村文旅三大支点,播撒艺术“星火”,通过常态化演出、文旅融合创新与城乡文化共建,杭州不仅塑造了“看得见的风景、听得见的声音、留得下的记忆”,更以文艺为纽带,推动城市气质提升与全民精神共富。

街头艺术融入城市肌理

当唢呐高亢的声浪穿透西湖夜色,4D悬浮屏幕中的哪吒与敖丙开始冲破次元壁,与廊桥上的真人扮演者展开跨屏互动——前段时间,在湖滨银泰西子廊桥处,“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上演了虚实交融的视听盛宴,观众见证传统民乐、国潮动漫与数字艺术的惊艳碰撞。

作为浙江省“文艺赋美”工程的示范项目,改造升级后的西子廊桥已成为杭城美学新地标。白天,大屏播放着西湖十景与钱江潮涌的动态影像;夜幕降临后,大屏上下展开,舞台式连廊展现,汇集戏剧、音乐剧等实景表演与数字影像的叠加演绎,让这个沉浸式艺术空间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像西子廊桥“盲盒音乐会”这样的艺术奇遇在杭城屡见不鲜:大运河畔的“星光365拾光处”,街头艺人持证表演与古运河光影秀相映成趣;东巢艺术公园的“落日音乐会”以晚霞为幕布,让摇滚乐与自然天籁共振;湖滨步行街的“湖上乐客厅”则通过声量监测系统,实现艺术表达与城市管理的动态平衡……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浙江省文化馆、浙江音乐学院等机构,构建“文艺赋美”培育体系。通过“定向包干+定点联动”模式,建立艺人选拔、专业培训到星级评定的全链条管理机制。2024年,萧山区从130名报名者中筛选出61名持证艺人,确保演出专业水准。

此外,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积极对各区县市“文艺赋美”工作进行指导,从内容更新、文艺赋美场次等提升文化惠民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通过常态化文艺星火赋美,推动文艺表演落子于文博场馆、公园景区、社区乡村等空间,以多点、高频、流动的舞台打造城乡艺术景观,进一步激发了市民游客的参与热情。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处处长黄江平介绍:“通过‘文艺赋美’,杭州正将文化艺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构建起‘转角遇见美’的日常生活美学。目前,全市已形成8个金牌演艺空间、23个示范空间及29个街头演艺示范点,以‘星火式布局’覆盖商圈、景区与社区,通过日均20余场的高频次展演,让艺术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城市公共空间。”

文旅融合激发夜间活力

夜幕降临,杭州上塘古运河畔《如梦上塘》夜游体验拉开帷幕。光影交错间,白居易、苏东坡等历史名人“穿越”千年与观众对话,琵琶声起,两岸灯笼渐次点亮,游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流动的宋韵”。

近年来,杭州以“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撬动夜间经济,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比如,余杭区梦想小镇的亚运季活动中,DoubleZ舞团以霹雳舞快闪点燃全场;杭州蝴蝶剧场《新龙门客栈》环境式越剧“圈粉”不少年轻观众。2024年,“三江两岸”草坪音乐会联动5个区县,吸引线下近5000观众,线上观看超10万人次,以零门票模式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印证了“艺术无门槛”的吸引力。

此外,杭州依托商业综合体与文博场馆,构建城市艺术舞台。例如,杭州大厦501漫生活区、运河大剧院等空间引入驻场演出,通过高频次、灵活化的表演形式,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艺生态,不仅提升消费活力,更通过“文艺星火”点亮城市夜经济。

赋美乡村绘就诗画图景

春天的杭州桐庐梅蓉村,富春江水蜿蜒而过,千亩田野间新绿初绽。这座始于两晋时期的千年古村,曾以清代“十里梅廊”闻名江浙,如今正以艺术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漫步村中,20件由中国十大美院团队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散落于古宅、田埂、江岸,与百年香樟、古建筑群相映成趣。在由老供销社改造的时尚文艺打卡地——1号粮仓内,游客周先生感叹:“这里既能触摸历史,又能感受艺术,是逃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梅蓉村的艺术蜕变得益于杭州对“文艺赋美”的推进。近两年,全村通过两届山水艺术季吸引不少优质艺术团队驻村创作:粮仓变身美术场馆,百年罗家大屋衍生出古宅戏剧场,连防洪堤坝也化作“诗歌长城”艺术墙……村庄实现了从“种田地”到“种风景”的跨越。

“我们保留了村落的历史肌理,让艺术从土地里自然生长。”梅蓉村党委书记吴方云介绍,“目前,村里已盘活数座老厂房、10余幢明清古宅,为艺术创作提供场地载体。”

梅蓉村的实践是杭州全域艺术生态的缩影。黄江平介绍,2024年,杭州通过开展美育示范村建设、“文艺赋美”以及评定演艺新空间等工作,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创新推出“艺术家驻村+村民共创”等模式,以艺术赋能乡村文旅发展。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级美育村(社区)26个,省级美育示范村(社区)4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建成非遗工坊等文化空间251处。

此外,为了强化城乡美育联动,杭州市文旅系统还积极组织了中国美院等高校在7个乡村设立创作基地,杭州爱乐乐团、越剧院等专业院团与村落结对,开设民乐、版画等春季培训课程。市民游客可通过“浙里文化圈”数字平台,预约参与乡村扎染、古法制茶等400余个艺术体验项目。

“文艺不是季节性的点缀,而是持续生长的生态链。”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任英姿提到,未来,杭州将以“文艺赋美”为导向,新建更多“主客共享”艺术空间,在更多场所推广智慧文旅系统,串联起城乡艺术地标,用科技赋能“诗画江南”,真正实现“艺术触手可及、美学生生不息”的生态愿景。

2025-04-14 杭州推进“文艺赋美”——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2264.html 1 转角遇到美 一城皆惊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