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声景开发与文化新空间构建

□ 张照宇 沈 涵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声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声波的物理特性及其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而声音所承载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却未得到充分关注。“声景”或“声音景观”(Soundscape)这一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将听觉感受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相结合,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性考量。

声景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提出,旨在探索声音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977年,加拿大生态学家与作曲家穆雷·谢弗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推广,使它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到了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声景定义为“个体、群体或社区在特定情境下对声环境的感知”,为相关研究奠定了权威基础。

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旅游者对感官体验的需求逐渐从过去专注于视觉景观,扩展到声景等多感官景观的全面感知。在这一背景下,声景以其独特的文化叙事功能,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也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和契机。本文旨在探讨声景如何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空间构建提供新路径,并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聆听:不同地域的声景

中国南北区域的声景特点存在显著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上,也蕴含在人文活动中。南方地区雨水充沛,江河湖泊密布,其声景突出水的元素和细腻的人文情感。绵绵的细雨声、竹篙划破水面的声响与悠扬的古筝乐声交织,构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声景。相比之下,北方的声景则凸显出广阔的自然场景与厚重的文化积淀。驼铃清脆的叮当声、风沙呼啸的凄厉声与高亢民歌的悠远韵味,描绘出西北大漠苍凉辽阔的壮美景象。通过对南北声景特征的比较,不仅能够深化对中国多元文化与地理差异的理解,还为促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城市与农村声景同样展示出各自鲜明的特征。在城市中,声景以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显著特点,常常融合历史、文化、商业和交通等多方面的声音元素。以上海为例,外滩的钟声与黄浦江的潮声、南京路上人群的脚步声与商贩的叫卖声,共同构成了这座国际化都市的独特声景。相比之下,农村声景则更多表现出和谐与宁静的特征,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农村,风吹麦浪的沙沙声、牛羊的叫声以及村民的闲聊声,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声景。农村声景的简朴与自然,成为人们了解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途径。城市声景的多元繁杂和农村声景的质朴简单,体现了不同社会生态与文化背景的特质,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感官体验。

感受:情感、记忆与空间想象

声音具有唤醒人们情感和记忆的力量,并能引发空间想象。当声音携带的文化信息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相联结时,便能形成文化共生现象。此时的声音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意义,在“听觉社区”中完成清晰的身份认同与价值构建。

声景大多数情况下是游客感到舒适愉快的媒介。自然环境中的水流声和鸟鸣声,常常在峡谷、湿地等区域触发游客的安逸与宁静感,帮助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紧张与压力中解脱出来,体验内心的平和与放松。商业区复杂多变的声音,则可能刺激游客的兴趣和探寻欲,使其保持警觉并感到兴奋。在这个语境中,声景不仅是感知城市特色的方式,也是了解并进入城市文化的通道。对于旅游规划者和经营者而言,理解游客对于声景的多样化需求,有助于为游客创造更为丰富、积极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的感官体验中,声景不仅反映了地方的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更激发了游客对于未知空间的无限想象。一方面,声景是当地文化的载体。例如,传统市场中的喧嚣叫卖声展现了当地商业的活力,节庆活动中的欢呼与音乐则象征了社区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声景是理解当地生活方式的手段。游客通过聆听方言、音乐,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语言和艺术特征,还能感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声景的影响力也在虚拟空间得到扩张。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使人们可以远程体验不同区域的声音景观,缩小了地域文化间的距离,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行走: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的听觉互动

随着数字化音频的发展,以声音为媒介的交往场景形成了新型的听觉共同体。通过声音互动引导文化空间的交流与构想,发挥特有的社会功能,使人们在这一共同体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从声景的概念来看,它不仅指自然声音的集合,更代表一个地区声音整体的综合表现。这些声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的鞭炮声、古代宫廷的钟鼓声,以及传统戏曲的旋律,均是声景的组成部分。这些声音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感知体验,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史记忆与现代社会活动的生动载体。

其次,传统声景的保护和复兴,对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恢复和再现古代宫廷的音乐声景,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在一些旅游文化活动中,声景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许多传统音乐演出开始邀请观众参与合唱、击鼓等互动环节,使传统文化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而是通过声景的参与得以活跃和延续,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多向交流。

再次,声景常常与人文深度融合,成为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例如,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以声音为线索,通过音乐与歌词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离别与流离失所的深切感慨。《赤壁赋》中,歌谣“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与如泣如诉的箫声相互映衬,将一个困顿士子忧郁不得志的情感在江面铺展开来。声音作为情感的表达工具,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状况的思考,使其沉浸于虚实结合的多维文化空间。

交响:技术之光下的未来声景文化空间

现代技术对声景的赋能为探索文化空间的未来场景与应用提供了保障。作为记录声景的重要手段,数字录音技术通过高保真的录音设备,能够精确捕捉各种音频元素。与传统模拟录音相比,其保真度和可靠性更高,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声景细节。将录音存储在数字媒体中,不仅实现了声音的长期保存和备份,也显著提升了记录的便利性和可持续性。另外,数字录音还支持后期处理功能,如降噪、均衡等,进一步优化了录音质量和可听性。这种记录方式为声景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声景的分析技术则在音乐学和声学体系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为声景管理锦上添花。声音分析软件能够对录制的声音进行频谱分析、时域分析等操作,帮助研究者精准识别声景中的特定声音元素,并系统分析其音质特征与声音结构。同时,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声音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便于研究者更加便捷地解读声景构成与变化规律。

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出现,更是重新定义了人际关系,并调整了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环境中的互动模式。在旅游领域,这些技术为游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获取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社交媒体让人们得以即时分享旅行经历和美景,与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进行互动。在众多技术中,虚拟现实(VR)技术为声景的保护与再现开辟了全新路径,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声景,仿佛置身于现场。通过重现传统场景中的声音,如古代庙会、宴会或戏曲表演,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体验声景项目,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途径带来的游客互动性和沉浸感,是传统展示方式无法比拟的,为文化传播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声景领域的现代技术应用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例如,人工智能可用于声音识别与模拟,提升声景分析与重建的精度;区块链技术则为声景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透明度。然而,新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也面临隐私保护、文化传承与真实性维护等挑战,需在技术发展中同步加强法规和伦理建设。唯有在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尊重之间实现平衡,技术赋能的声景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3BGL1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2025-03-3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1678.html 1 声景开发与文化新空间构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