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4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昭山记

昭山和湘江 湘潭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供图

□ 简 媛

在长沙住了快20年,昭山于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最早听说它,是先生以前在湘潭工作的时候。他有个同事是昭山本地人,有一天神神秘秘地跟我们讲,想在昭山附近买块地,还劝我们一起,说以后能在那儿养老。我听了直笑,那时我们还不到30岁,养老这事儿,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只当他是在开玩笑。

昭山在湘潭、长沙、株洲的交界,就像一颗被岁月忘了的珠子,安安静静地待在三城中间。它位置特别,湘江从山脚弯弯绕绕流过,划出个好看的“S”形弯道,山水挨着,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从入口走进昭山,第一印象不算惊艳。没有气派的大门,早春的天热得像盛夏,穿着厚冬衣,心里烦躁得很。上山有两条路,一条是铺着青砂石的马路,能通车;另一条是青石铺的步道,给行人爬山用。这质朴的样子,和我想象里的风景名胜完全不同。看着海拔仅百来米的昭山,我心里犯起嘀咕,这么一座小山,真值得爬上去吗?

走到半山观景台,眼前猛地铺开湘江,像一幅没装裱的宋画。《潇湘八景图》是宋人在潇湘山水间种下的美学基因。画家牧溪笔下的昭山,在朦胧墨色里,像隔着雾看月亮——不完整的样子,反倒有了更深的韵味。

以前和湘江碰面,要么离得很近,要么远远看着,从没像这样俯瞰过。昭山这特别的位置,让我瞧见了湘江不一样的模样,江面又宽又远,一眼望过去,好像能看到天边。春天的太阳暖暖地照在江面上,微风一吹,闪起层层白光,就像大鱼自在游动时身上的鳞片。

爬山的人很多,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妻,有中年夫妇,还有老人一起结伴的。一路上,赞叹声不断。“哇,好舒服。”“这风真凉快。”还有出差路过的人感慨:“没想到山上风景这么好,怪不得是古潇湘八景之一。”

古潇湘八景,是古人挑出来的潇湘八大美景,每一处都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其他七景比起来,昭山这座横在三城之间的孤山朴实无华,就像一只粗陶茶碗,有着独特的味道。画家的墨色已渗入山脊,诗人的诗句还在江面漂着,人文和山水相互映衬。昭山,就像一道简单的土菜,没有大餐的精致,却有最纯粹的味道,叫人忘不了。

登上昭山顶,一座古寺出现在眼前。听说这里有很久远的历史,藏着数不清的故事。倚着寺前的栏杆往前看,眼前景色一片辽阔。北面,兴马洲全收在眼里,再往北就是鹅洲。湘江从南往北流,经过株洲、湘潭、长沙,到岳阳流进洞庭湖,最后汇入长江。这会儿货船逆水而行,远远看去,好像一动不动,时间似乎都慢了下来。

运气好,我登上山顶的时候,天空出现奇妙的景象。阳光从乌云里透出来,像有神仙驾着祥云来了,正把金光洒向大地。远处的山水是青黑色,近处的被金光笼罩,像在梦里一样。

傍晚,暮色缓缓漫过湘江,货船的影子在江面上拉得老长,像是在写着诗句的余韵。昭山古蹬道,那些从历史深处保存至今的青石阶,已被磨出包浆,正泛着岁月积攒的幽光。这时候,20年前友人购置山地的絮语,像一枚未上釉的粗陶茶盏,在记忆深处悄然沉淀。如今站在山脚仰望,忽然明白:昭山的美,不在看着有多完美,而在时间留下的痕迹里。就像现在湘江的波纹里,仍藏着千年来没被驯服的野性。

回去的路上,回头看,昭山已经变成暮霭里的一幅水墨小品。三城的灯火在远处闪着,仿若《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烟火。只有山寺的轮廓,还保持着枯山水一样的安静。也许真正的美,就是在不完美里看到完整,在变化里找到永恒。当现代文明汹涌而来,昭山还守着山是山、水是水的本真,在湘江边上,等着与时光和解的人。回想当年笑谈养老的我们,此刻方知友人早已参透——昭山的美,本就是最深邃的归处。

2025-03-1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1351.html 1 昭山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