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篁岭好个秋

□ 叶艳莉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村庄也是。江西婺源的篁岭,在暮秋初冬时分,迎来了自己的颜值巅峰。

美,在关系。篁岭的美,首先在人和自然的关系。

先说地形。篁岭,号称“地无三尺平”。地形是局限的,无妨,村庄依着山势生长,就好。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百余栋徽派民居撒下了一把黑白相间的棋子。高低错落的老屋,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高低错落的街巷……在高低错落间生成丰富的关系:丰富的层次、丰富的结构、丰富的映照,遂有参差多态的美。

也正因着这地形,平地金贵,晒场稀缺,晾晒农作物成了难题。但民间自有生存智慧。每家每户在楼前伸出一排排碗口粗细的木头,就成了晒架。这是无中生出的有,向天要地,简简单单地,就开辟出新的空间。打造出的“空中晒场”,既实用,又经济,还美。难题一破,无意间竟成就了一道风景。篁岭晒秋,晒出了一个最美中国符号。人和自然的双向奔赴,总能结出最动人的果实。

说是晒秋,其实春夏秋冬皆可晒。应时应季,赶上什么就晒什么。当然,秋季是农作物集中收获的季节,可晾晒的东西最为丰富。地里种的、山上长的、树头摘的,稻谷、玉米、辣椒、南瓜、扁豆、柿子、皇菊……五彩斑斓,晒在一个个团团圆圆的竹匾里,把季节的馈赠和丰收的喜悦明晃晃地“炫”了出来。如果说,一个匾是一朵花,那么,粉墙黛瓦的村庄便是一队队黑袄白裙的村姑,鬓边簪着一朵朵鲜花,款款地迎面走来,左右着你的视线。这醉人的诗篇,真是读它千遍也不厌倦啊。

再说林木。走近村口,一大片水口林便以浩大的绿迎接你。这绿,不仅浩大,而且古老。树身上的铭牌,写着200年、300年、500年等字样,最老的,已经过千年了。这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人的努力。篁岭人爱惜林木,他们相信,林木茂则生气旺,生气旺则村庄兴。生子植树,是村庄自古就有的传统。禁伐也是村庄恪守的规矩,违者“杀猪封山”。对偷伐滥伐林木者,全村声讨,从当事人家中拖出生猪当众宰杀,分给大家吃。红豆杉、香樟、松树、枫树、银杏、柿树等,散布在村庄,和村民们相亲相爱。

这份爱,在秋天得到最隆重的回报。暮秋的篁岭,写尽了秋叶秋果的绚烂。枫香逐渐染红,拍着红彤彤的手,为秋色喝彩。枫情无限,无限风情。银杏飘黄了,金黄的叶子打开一把又一把黄金折扇,叩在蓝色的天空,便有了辉煌的交响。柿子也来赶热闹,在枝头点起千盏万盏的红灯笼,让村庄瞬间亮了起来。

红与黄在此时有着最多的变奏。辣椒红得热烈,枫叶红得明媚,柿子红得甜美,稻谷是橙黄的,玉米是暖黄的,南瓜是土黄的,番薯是栗黄的,银杏是金黄的……最好看的是皇菊的黄,一朵一朵的明黄铺满晒匾,耀人眼呐,夺人心呐。在绿的底子里,镶上徽派的黑与白,再跳出季节的红与黄。每一种色调,又有着各自的变化。再加上晒架的直线、晒匾的圆形、枝条的曲线、建筑的块面,彼此邻接、远借、掩映、交汇、分割、围合,形与色的关系,于是变化无穷。美,也就无限丰富。

村庄由自然孕育,由人文抚养。琅琅的读书声,似乎还在竹山书院回响。“敬惜字纸”的焚化炉,供养着篁岭人对文化的虔诚。曹氏宗祠里,“金殿传胪”的匾额,宣示着往日的荣耀。五桂堂中,一泓半月池,传达着“人生忧喜一半一半,名利得失一半一半,财富聚散一半一半”的哲理。

穿行在天街九巷,穿行在三桥六井,穿行在砖雕木雕石雕的急管繁弦里,看梅兰竹菊俯仰生姿,看飞禽走兽活灵活现,看山水庭院婉转有致,看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如同在一场一唱三叹的徽戏里走过。走出来,看见鲜花簇拥的街道,看见爬满藤蔓的老墙,看见转角的写作营,看见木雕窗下“你站在窗前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下看你”的文字……都觉得美好。

该打卡的地方也是要去打一下卡的,被验证过的美丽不会骗你。爱国墙是不能忘记的。一家民居的外墙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的砖,轮廓恰好酷似中国地图,真是绝了。来了篁岭,谁能不在这堵爱国墙前驻足流连呢?晒工坊是最经典的机位。这里位于古村地势高处,站得高,看得就远。层层叠叠的晒秋场景奔来眼底,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美到窒息。来五桂堂二楼,倚在美人靠上,开一次网红推窗,人与景碰撞出一幅饱和度拉满的油画,才不枉来篁岭一遭。在晒秋观景台上,和晒秋来个贴身接触,感受“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晒秋的浪漫才是完整的。

诗人说得好啊:“秋很小,在笸箩里。秋很大,需要至少四个地球。秋很轻,村东头升起炊烟。秋很重,美金石油怎敌一日三餐。晒秋黄,菊花玉米金佛手。晒秋红,柿子辣椒山茱萸。晒秋忙,云端摆满调色盘。晒秋闲,桃花源里见南山……”

好一个篁岭,好一个秋!

2024-12-1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9362.html 1 篁岭好个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