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新型的以快节奏打卡为特征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该旅游方式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以时间短、景点多、花费少为特征,呈现独特的行为表征和范型。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提速及路网的持续加密,城市之间距离不断“缩短”,“高铁圈”“航空圈”已成为热门的出游区域,为大学生研学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以高铁、航运为纽带,全国各大城市的博物馆、古迹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得以更加便捷地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契机,为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强大动力。高校应引导青年学生利用“红色走读”“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形式,架起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大课堂”的火热实践中,让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室的四壁之间。
社会实践这种“在路上”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同时,其可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切身感受中国巨变的机会,通过对广大农村、生产一线等沉浸式寻访,青年学生可以直观了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创造的美好生活。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提前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设计,以富含思政元素的“大思政课”感染学生,将红色基因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大社会观”。根据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思政教育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不能干巴巴的、没有生命力,而要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在现实生活中讲。通过红色研学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公德心,牢固树立道德观念,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
社会实践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勉励他们愿意在社会实践中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其对于促进高校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具有显著作用。而将红色文化嵌入社会实践活动,则可让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大实践观”。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学生群体业已常态化开展。大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独具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成才。
青年群体特别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长期以来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社会教育相对欠缺,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这要求“社会大课堂”主动补位,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合理的红色研学活动设计把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及时回应学生关切问题,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共进、与学生共振。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应采取多种多样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的广泛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浸润红色文化、增强专业特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小课堂”的相关内容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沉浸式的社会体验,让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助力高校不断探索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三、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大人生观”。通过将红色文化嵌入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探索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参与能力、拓宽社会视野等,从而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的关注度,感悟时代变迁。
在具体的实践育人环节中,重点要关注以下4个问题。一是增强问题意识。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社会面,例如贫困、环境污染、文化传承等,通过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和现状,从而增强关注和参与的意识。二是增强公民意识。在红色研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的状况和需求,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和改变的意愿,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其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三是增强团队意识。红色研学活动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沟通、协作、创新等。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化能力,让学生能够更成熟地想问题、办事情,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四是拓宽社会视野。要通过组织各种红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社会群体、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拓展其社会视野。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专业和实践的角度深入了解当今社会的变革趋势,进而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红色研学是社会实践中育人元素较为富集的活动形式。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实现从“特种兵式”旅游到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大课堂”的转变,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和创新举措,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中,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叶绍义,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付泉,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实现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育人体系”研究成果;2024年江西省党建课题《加强高校院系党的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