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军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认识富春江已有多年,小时候曾在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里读到过,稍长时又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识得,这几年更是多次与富春江谋面。记忆尤深的是中秋时节江上那片宁静的星空,以及星空中那轮迢迢的明月。
这一轮光照千古的中秋月,自古以来,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深情吟咏。杜甫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叹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感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而富春江的那轮中秋明月在好山好水的加持下,也引来了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争相观赏。当然,那一轮看似千篇一律的富春江中秋圆月,也因人、因时、因地、因心境不同而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传递着不同的情愫。
在喜欢热闹的人眼里,富春江的中秋月是充满烟火气的。如果脱不了世事的缠绕,那就不用故作高雅之态,大可在富春江边的城镇里就近找一家酒吧茶馆饭店,邀一众同好借节日的光相聚,做个快乐的“小市民”。酒足饭饱后,可以漫步在稍显嘈杂的长街短巷,于桂花的香气里,隔着屏幕,向亲朋好友送上中秋的祝福。
记得那年中秋节,我和妻去富阳看望在此求学的女儿。到时已是华灯初上,我们找了一家餐厅共进晚餐,点的都是女儿喜欢的饭菜。邻桌多是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说说笑笑,气氛很好。我们还收到店家特地为我们准备的月饼。吃完饭,一家人走在富阳街头,此时月亮高挂在天,不时在黄山栾树枝头和从富春江吹来的晚风中跳跃腾挪,像个刚摆脱父母管束的调皮孩童。
因为往年中秋节都是和父母一起在老家过,那次出门前,我跟父母说了要去富阳看女儿,他们很支持,说:“去吧,不用管我们。”我们牵挂着女儿,父母应该更牵挂他们的孙女。是的,在游子心中,月是故乡明,老家的那轮明月又圆又亮,浸透了乡情。而在父母心头,那轮明月是随了儿女去的。中秋月圆之时,他们抬头望着明月,心头却在想着远方的孩子正在做什么,过得怎么样,一切是否安好。只有当儿女回来了,那轮明月才算回了家。
在爱慕轻松闲适的人眼里,富春江的中秋月充满风流洒脱的意味。中秋之夜,到江边散步赏月,是当地居民的最爱。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吃了晚饭,分享了月饼,一家老少、三五好友,就向富春江边移步而行。此时,圆月初升,柔和的月光铺洒在江面上,远处有晚归的航船泛起细浪,光影晃动,摇曳多姿。人们边散步闲谈,边赏月观景,一路上高楼影影绰绰,垂柳袅袅婷婷,河中水波粼粼,抬头一轮明月在望,别有一番情味。
记得还有选择富春山居水上实景游的。人们乘坐游船,从郁达夫公园码头下水,经鹿山、东吴公园、富阳大桥等景点,一路观赏富春江两岸风光,拍摄夜景,感受“五十里春江花月夜、百里富春山居图”盛景。这不,你看,远处缓缓驶来一艘游船,船上满载游客,美轮美奂,真是“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
一些钓鱼爱好者,还会选择在富春江边夜钓。说起富春江的鱼,他们如数家珍,最多的是“富春三鲜”:鲈鱼、鳊鱼、白条。钓者多是当地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他们一边垂钓,一边看月亮升起,那安闲的样子,不像是为了钓鱼,倒像是为了钓一竿风月,大有当地先贤严子陵的遗风。
在访古寻幽的人眼里,富春江的中秋月又是深沉冷寂的。“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在中秋圆月的清光之下,富春江畔严子陵钓台的孤寂、黄公望结庐之地庙山坞的清静、孙权故里王洲岛的诗意、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的清婉……无论独往独酌,邀月成三人,还是一众同好浅唱低吟,都会生出思古之幽情。还有那些散落在富春江畔、写满历史风烟的幽幽小径、寂寂井台、泠泠清泉,都是赏月的好去处。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正如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言,千百年来,经过时光的打磨滋润,富春江益发显得沉稳安静,江上的那轮中秋圆月也更加皎洁清新。“哗啦啦”“哗啦啦”,那明月伴着富春江的水声投影于年轮深处,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高悬于柳树枝头,照出一江斑驳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