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7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让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 熊海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赓续与绵延,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厚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大众旅游的逐步兴起和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旅游已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最为广泛与有效的方式之一。从古建古镇游到博物馆研学游,遗产旅游热潮席卷全国各地。“遗产+旅游”助力遗产“热”起来、旅游“火”起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遗产旅游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如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旅游活化利用模式不够多元、“遗产+”文旅融合场景不够丰富、遗产旅游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等。新时期要激发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双向奔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在特色上下功夫,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是遗产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文化内核,彰显文化特色,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尽可能地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符合时代审美的遗产元素,通过创新创意,推动遗产资源见人见物见生活。具体而言,要加大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内涵挖掘,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根源、发展脉络、人文精神、艺术价值,并根据其属性、特征、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提炼,明确差异化的传承利用类型和方向,推动特色化、IP化发展。例如,随着“簪花围”火爆出圈,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当地聚焦“簪花围”文化遗产,围绕蟳埔女、蚵壳厝、海洋文化、民间信俗等独特文化符号,开展学术研究、规划编制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效连接。

二是推动业态融合,在产品上下功夫,打造文旅供给新业态。文化和自然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珍藏品”,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要探索文化和自然遗产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遗产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通过“遗产+景区”“遗产+演艺”“遗产+研学”“遗产+康养”“遗产+节庆”等模式,打造更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遗产旅游新产品,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由“资源”向“产品”嬗变。例如,喀什古城景区创新打造了汗巴扎美食街、沉浸式演艺剧目和网红打卡点等,进一步提升了游客体验。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在创新上下功夫,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随着高新科技在文旅领域的加速应用,数字文旅、智慧文旅等从概念变为现实,不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应用,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融合文化创意元素,打造更多集文化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旅消费场景。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服务上下功夫,激发文旅融合新动力。随着“传统文化热”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红景点、网红城市频繁“出圈”,但游客体验却参差不齐。游客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鉴赏者、传承者和守护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文旅消费需求,持续提升旅游的品质服务和情绪价值,不断激发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例如,暑期博物馆旅游热度居高不下,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不少博物馆积极探索“遗产+旅游+教育+文娱”模式,推出特色研学、情景演艺、虚拟体验等项目。同时,部分热门场馆取消预约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间活动,持续做优公共服务,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2024-08-2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7188.html 1 让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