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可扩大民族音乐的受众范围,使民族音乐发展成为适用性广、发展多元的音乐形式,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另一方面可丰富音乐教育内涵,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此文探讨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路径。
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
构建与完善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可有效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扩展音乐教育内容,对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
其一,可在乐理、音乐鉴赏、中国音乐简史、西方音乐简史、艺术概论等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器乐、视唱练耳、排练课等音乐专业主科类课程中融入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赏析、演奏民族音乐作品等过程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其二,可在音乐专业思想政治类课程中挖掘民族音乐所蕴含的历史、风俗、信仰、情感、智慧等,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民族文化等。其三,打造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精品选修课程,如《中国民族乐队写作与分析》《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等课程,既能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民族乐器、民歌曲调、民俗风情等,丰富其音乐语言、提升其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创作、民族音乐演绎、民族音乐传承等知识,提高其音乐思维和创造力。
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高校可不断创新音乐教育形式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其一,开展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专题研讨会、主题讲座等,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其二,可组织多样的音乐活动,如举办有关民族音乐的交响乐展演、独唱(奏)音乐会,开展有关民族音乐的音乐作品创作大赛、合唱比赛、知识竞赛,组织有关民族音乐的调研活动等,让学生浸润在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中。其三,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提升民族音乐教学的成效,如利用琴房、教室、剧场、图书馆、音乐厅、校外红色景点等不同教学场景开展教学;利用VR等信息技术将民乐所描绘的场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辅助提升其对歌曲的理解。
提升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
高校不仅要完善师资队伍结构,还要积极提升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为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育提供基础性保障。
其一,定期邀请其他相关院校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举办与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讲座、研修班、研讨会等,或选派教师到合作院校进修,促使音乐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其二,依据学校客观条件、教学需求等,开展多样实践活动,如音乐教师教学比赛、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活动、民族音乐课题研究等,在实践中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三,鼓励专业教师申报各类课题,为教师提供科研培训与交流平台,以便有效把握教育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钻研精神,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意识。
(陈丽萍,厦门华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及声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