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峨眉有嘉木

□ 朱仲祥

清明、谷雨之间的峨眉山,百花争艳,千峰吐绿。这个时节来到峨眉山,不仅可以欣赏无处不飞花的春日盛景,还能感受无处不茶香的乡间气息。

雄秀西南的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植被十分丰富。各种野生植物,把这片山水装点得无山不绿,无岭不秀。天地钟灵的自然生态,造就了峨眉秀甲天下的绝世地位,也成就了峨眉山茶的优良品质。唐代学者李善在《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南宋诗人陆游摄政嘉州(今乐山)时也曾赞道:“雪芽近自峨嵋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随着纷至沓来的春游脚步,我和几位朋友来到峨眉山,开始了一段品茗之旅。

查阅资料得知,峨眉山种茶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峨眉山雷洞坪山洞中修炼的鬼谷子便尤喜山中古茶,常常独自汲泉煮之。隋唐时期,峨眉山上的僧道每年适时采摘新茶,焙而饮之,名为“峨眉雪茗”。李善记载:“今黑水寺后绝崖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宋代,峨眉山茶已有较大规模,量多质好,中山区的寺庙和道观都开辟了茶园。明代茶事更盛,太祖朱元璋、神宗朱翊钧皆独崇峨眉山佛事和茶叶,御赐茶园与万年寺、伏虎寺、报国寺、大峨寺等,峨眉山茶由此迅速形成气候,并逐步扩散到周边的夹江、犍为、沐川、马边等地。

我们把品茗之旅的第一站,选在峨眉山万年寺。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适宜茶树生长,自古为种茶首选地。相传当年青春年少的诗仙李白,就是在此和广浚和尚品茗弹琴,成为至交的。现在的峨眉山禅茶,包括竹叶青、峨蕊、毛峰、金针、白芽等,依旧产自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一带。

先是寻找到传说中的佛家茶园,置身于春茶营造的氛围中。站在密林簇拥的山道边,放眼云雾飘绕的茶园,只见茶林丰茂,茶叶滴翠。低头观赏茶树上的茶芽,娇嫩饱满,丰盈多汁。但茶园还是这片茶园,却不见了那些百年老茶树,显然茶树已被轮换改造了许多遍。

来时正逢寺院组织的第一批新茶采摘。万年寺僧众鱼贯进入佛家茶园,面对一片新绿的茶林,虔诚而又熟练地采摘起来。僧人们专注于茶垄间的劳作,很少有人大声讲话。他们仿佛不是在采摘一年一度的春茶,而是在开展一场庄严神圣的佛事,或是在进行一种禅意幽深的修炼。

新采的茶叶必须马上加工,于是我有幸欣赏到禅茶制作的全过程:礼佛、杀青、揉茶、摔条、烘干。嫩绿饱满的片片芽叶,在僧人们灵巧的手下嬗变、升华,渐渐出落成扁平修长、形似竹叶、可以品味的禅茶。欣赏整套茶叶生产流程,也是享受盈绿流香的过程。

但这样的体验仍不免肤浅,于是我们走进峨眉山下的茶叶基地,在布谷鸟的声声啼鸣中,亲历了一番采茶、制茶的全流程。先随茶农来到起伏延展、不见边际的茶园,在桃花、梨花的掩映下,亲手采下一片片春夜里萌发的嫩芽,再回到造访的茶农家里,动手在坩埚中翻炒、烘焙,直到制成色形兼备、可观可品的春茶,内心颇有成就感。

然后,将亲手采摘、制作的峨眉山茶,心满意足地品味一番。茶是新出的春茶,水是山间的泉水。只见玻璃杯中,茶叶片片直立,如春天葱翠的山林,淡绿色的茶水似琥珀般诱人。尤其是冲泡时茶叶的轻歌曼舞,到后来的淡定安详,让人品味到春来春去、花开花落的人生况味。拥一盏清香的春茶,坐在依山而建的农房,和茶农朋友聊起今年的气温、雨水,聊起茶叶的种植、管理,以及目前的价格、行情,竟颇有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感。

此生爱读书,爱品茶,尤其钟爱峨眉山茶。无论是山下每年举办的茶叶博览会,还是峨眉山北面的西南茶叶大市场,我都是常客。我知道峨眉山所在的乐山市,这些年茶产业发展迅速,种茶面积远超百万亩。峨眉山茶还通过成都发车的中欧班列,带着峨眉仙山的灵秀之气,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应该说峨眉山茶的意义,早已不再局限于峨眉一地,而是涵盖了附近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流域,成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大地理标识。

天色向晚时分,我们来到峨眉山北麓的夹江,走进了茶香馥郁的天福茶园。这个蜚声四方的茶叶观光园集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推广、茶食品展销和旅游度假于一体,背倚起伏的青山,面朝开阔的田畴,花木扶疏,楼台掩映,宛如世外桃源。一尊高大的陆羽塑像,无声阐释了茶园的文化内涵。

登上绿浪起伏的种茶基地,只见乳燕翩翩飞舞下,茶林绕山满眼绿。茶园里种植着诸多品种的茶树,让我们一眼阅尽中国名茶,但峨眉山茶依然是其中的主角。走进山下的茶叶主题博物馆,一件件有关中国茶历史人文的实物图片令人大开眼界。尤其是那一番铜壶飞舞的四川茶博士功夫,让人拍手叫绝。置身茶香悠悠的茶园餐厅,摆满一桌的茶餐美食,更令我胃口大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陆羽《茶经》中关于茶的名言。“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关于品茗的名句。这一天的峨眉山品茗之旅,我竟也收获了类似的理解和心得。

2024-04-1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4335.html 1 峨眉有嘉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