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着力构建“一核、两片、三带、八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市旅游产品日趋丰富,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逐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激活全域旅游“红色引擎”
在会理会议纪念地,游客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两旁山坡上松涛阵阵,身后仙人湖波光粼粼。走上坡顶,红铜雕塑出现在眼前,生动再现会理会议召开时的情景。
会理会议纪念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趁着周末,带孩子来感悟先辈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很有意义。”来自攀枝花的唐女士带着家人参观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时说。
位于会理市通安镇的皎平渡村,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渡过金沙江北上而闻名。毛泽东主席写下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
近年来,会理市根据皎平渡村实际情况制定专项方案,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深挖红色资源,做优红色教育,探索出原味、趣味、真味“三味课堂”,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当前,会理正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断盘活红色资源,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会理以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为依托,围绕红军长征过会理“1条主线、3条支线”,挖掘开发5项活动、恢复11个点位、打造16个红军村;抓实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景区建设项目、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会理校区等文旅项目建设,重点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会理段)建设,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
当前,会理市正大力推进金梅文旅项目、元天街特色街区建设项目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等建设;深度开发会理红色旅游,推进红军长征过会理文化展示及会理会议遗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利用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高标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会理段)项目;进一步培育星级酒店、星级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特色美食等,提升会理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扩大文旅产业发展,持续加大会理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提升旅游度假城市功能
谱写全域旅游发展新篇章
走进会理古城,当地居民保留的传统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来自西昌的游客赵晖利用周末游览了会理古城的南北大街、钟鼓楼等地,他说:“会理的气候四季如春,在这里,既可以欣赏明清古建筑,也能够体验会理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整个古城给人的感觉很特别。”
会理古城凭借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等融合而成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也形成了文旅产业跨越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旅跨越发展是会理市未来要办好办实的大事之一,也是会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强市战略之一。”会理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域联动的大旅游格局将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品牌建设方面,会理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2个、省级旅游资源23个,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形成了一批旅游业态完备的旅游特色小镇。
在产业发展方面,会理依托红色资源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依托自然资源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依托非遗资源,培育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提名县,进一步丰富文旅体验。
在服务提升方面,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会理建立了全域旅游监测指挥平台和运营监测系统,督导各大景区人员配备到位,功能室配备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完备,满足不同年龄层游客的出行需求。
如今,会理已打造出“厚重历史、红色印记、生态宜居、多元文化、丰富物产”5张靓丽名片。来自会理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会理市接待游客人数525.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6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市年度总税收的16.07%,旅游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达15.6%。
对于会理全域旅游未来发展,当地已有明确的目标:不断激活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品,支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精品线路、精品项目,全面提升会理古城旅游度假城市功能。
具体而言,会理将规划建设金沙江航道等一批重大旅游交通项目,打造金沙江大峡谷观光旅游带,形成“会理古城—皎平渡—乌东德—白鹤滩”文化旅游环线,助力“三县(市)一体化”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古城院落保护、修缮开发工作,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名度假品牌酒店、特色主题酒店、精品商务酒店,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广泛应用;持续办好古城端午风情游、新安傣乡泼水节等节会活动和仙人湖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等精品赛事,不断提升会理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