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邰子君
“我在全国两会上给习近平总书记说了3个小故事,分别是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最美落地窗’的走红故事和小小讲解员的志愿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我们南京的博物馆很有看头,还叮嘱我们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日前带着南京市赤壁路小学的孩子们在六朝博物馆参观时,与孩子们分享她在全国两会上给总书记讲的故事。
据了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代表团审议热烈,气氛活跃。其间,作为发言代表之一,宋燕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发言。习近平不时插话,同大家交流。
日前,宋燕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据了解,全国两会结束后,宋燕回到南京立即开展两会精神宣讲活动,和大家一起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并结合工作实际,继续推动南京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对六朝博物馆的历史,宋燕如数家珍。2007年,考古人员在勘探南京市原汉府街车站地块工地时,发现了一段古城墙和众多重要遗迹、遗物,经考证为六朝建康城城墙遗址。这一发现引起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决定调整原地块用途,进行原址保护。2014年,六朝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六朝博物馆已成为人们了解南京六朝历史的一扇窗。“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历史资源挖掘阐释、文博产品供给服务、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宋燕介绍,六朝博物馆在持续做好建康城城墙遗址保护利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古都资源,推动六朝文化的在地研究,构建多元化展览体系,先后推出六朝风韵系列、风雅六朝系列等主题临展。此外,结合城市考古新发现,策划推出“城市记忆拾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等城市考古系列临展,吸引各年龄层的观众。在常规展陈之外,六朝博物馆还推出以“探秘六朝”“小六学院”等为代表的六大主题系列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如何讲好六朝故事,这是宋燕“日思夜想”的问题,为此,她与同事们进行了许多创新实践。宋燕介绍,为进一步讲好六朝故事,六朝博物馆还将“我叫‘六朝青’——请到台城来”系列视频节目纳入网络电视服务,实现社教课程对互联网和电视端的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积极推动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城市综合体等,打破地理边界,让文博资源流动起来。“我们建立起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公众感知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让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得以迸发。”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六朝博物馆看文物、集章打卡、参加社教活动,“博物馆热”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
宋燕说:“今年全国两会后,六朝博物馆的‘网红落地窗’更受欢迎了,很多游客专门前来打卡。落地窗位于六朝博物馆三楼,从这里可以近观总统府,远眺新街口。”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兴起,博物馆成了大众休闲打卡的好去处,六朝博物馆的游客量也在逐年增长。”宋燕坦言,“2014年,六朝博物馆开馆前,我们预估的观众量高峰期(寒暑假和节假日)为600至800人次每天。如今,高峰期接待游客量已达6000至8000人次每天。”
宋燕认为:“‘博物馆热’说明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后感以及博物馆文物照片等,能够获得愉悦感,也会促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如何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走进青少年的视野?这也是宋燕常常思考的问题。她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节假日,年龄在10至17岁的“小青莲”志愿者们会在六朝博物馆担任文物讲解员和守护者,带领观众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讲述六朝往事。
宋燕介绍,从2020年起,六朝博物馆启动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面向10至17岁青少年招募,并由“六朝青”志愿服务社资深志愿者负责指导培训,更好地宣传南京历史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每位‘小青莲’经培训后上岗,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博物馆文物守护,通过展厅讲解,与国宝文物亲密接触,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宋燕介绍,目前已有240多名孩子加入“小青莲”队伍。接下来,六朝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让更多中小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