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多元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背景下,要求英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在不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总体来说,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创新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国际交流的发展等。因此,高校要积极推动英语教育教学变革和创新,以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提高素质,构建跨文化教学框架。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目标之一,而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在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此,其一,教师应积极参与跨文化培训和学术活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包括语言学习、文化交流技巧、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的内容,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其二,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和多元文化元素,设计更具包容性、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艺术表达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其三,利用在线资源、虚拟交流平台等,打破地理障碍,促进学生在虚拟跨文化环境中的沟通,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其四,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以构建一个互相学习的社群,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并进行反思,以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框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英语学习体验。
丰富内容,形成多元文化评估体系。英语不是一门孤立的语言,而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传统英语教育注重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而对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培养关注不足,这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信心和能力,开发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和课程成为一项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育更强调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在不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培养。然而,传统的英语评估标准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应设计更加符合多元文化特点的评估体系,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
一是注重语言能力评估。除了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测试,还可以引入跨文化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评估,例如模拟跨文化对话、实际交流演练等。二是注重文化理解和敏感度评估。通过设计问卷、项目或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三是注重跨文化沟通项目评估。通过对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项目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四是注重多元文化项目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多元文化项目的报告,包括项目目标、实施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五是注重学术研究与论文评估。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评估其研究能力和对多元文化问题的分析能力。
加强交流,拓展实践性项目活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创新研究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实践性项目活动,是推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重要举措。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的跨文化交流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性的活动,可促使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
其一,通过与其他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学生参与国际学生交流项目,使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交流。同时,还可以设计双语教学课程,邀请国际学者、行业专家举办讲座或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其二,通过与国际专业组织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性研究项目,在丰富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教育专家交流的机会。其三,利用线上教育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开设与国际高校合作的线上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竞赛、研讨会、会议等。其四,与国际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合作的机会,如开展国际社区服务项目、跨文化市场调研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职场的需求和挑战。其五,与其他学科展开合作,将多元文化的元素融入相关学科中。例如,与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相互合作,设计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获取关于多元文化的全面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跨文化背景下所需技能的英语专业人才。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大浪潮中,高校应该推动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引领学生融入全球化潮流,实现语言教育的真正价值,推动英语教育走向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方向。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还面临一定困境,需要多方力量携手推进。
(徐玉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英语及英语教育学;卢昊,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社会生源学校文化认同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课题编号:22YB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