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运泽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民俗文化,这一点,在饮食文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可以说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五湖四海的美食,但却总有那么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你不到当地去,就尝不到最初的本味。在四川宜宾,就有这样一道传承千年的美食——葡萄井凉糕。
走进宜宾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有“葡萄井凉糕”字样的招牌,可见当地人对这一美食是多么热爱。凉糕与冰粉、清补凉、芋圆、仙草冻等一样,都是夏季降温解暑的清凉美味。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从选材、用料到制作方法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最重要的还是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葡萄井里的那一眼泉水。
葡萄井原名嘉鱼泉,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嘉鱼泉在城东一里,马鞍山之址。泉漱石涌出,有小鱼四时如一,不增不减,故名。泉水极甘,邦人酿酒必用。山后糯米吸水则味极甘,否则刚硬。临流有阁曰临赋,有亭曰信乐……”清康熙年间《叙州府志·长宁县》载:“嘉鱼泉,治东。内有小鱼,经年不长。土人酿酒,必用此水味始甘。”从古至今,此泉终年不涸,而且井底不断有气泡冒出,颗似珍珠,串如葡萄,扶摇而上,连绵不绝。清同治年间,长宁县令席树馨为建龙王庙相地至此,认为是龙涎所在,便将龙王庙建在此处。后又建石坊,席树馨有感于嘉鱼泉涌出串串气泡如葡萄,便在坊上书“葡萄井”。“葡萄井”由此得名。
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兵临双河古城,南军首领孟获命人坚守城门,闭门不出。其时天热似火,蜀军兵弱马乏。魏延献计,东城有一口奇井,冬暖夏凉,何不动员地方百姓制作凉糕消暑?翌日,蜀营锣鼓齐鸣,原来是百姓送凉糕犒劳将士。顿时,蜀营欢声雷动,军威大振,而南军则萎靡不振,被诱人的凉糕馋得心烦意乱。两天工夫,蜀军攻进城内,全歼南军。从此,葡萄井凉糕名声大振。
传说终归是传说,葡萄井凉糕究竟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光绪年间长宁进士杜德舆曾记载:“来此避暑纳凉者甚多,名小吃凉糕嫩凉驰名。”可见当时葡萄井凉糕已十分知名。
葡萄井凉糕用料考究,制作凉糕的米必须是未经改良的原生态“贵朝米”。这种稻米不太适合作为主食食用,但若做成凉糕,则恰恰能发挥出它的优势。在凉糕制作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步骤都会用到葡萄井的泉水,使得葡萄井凉糕有了区别于其他凉糕的独特风味。
除了优质食材和泉水,传统生产工艺也不可或缺。制作凉糕时,先用葡萄井泉水充分浸泡大米,待米发胀到用手能捻成末时,将其磨成细浆。磨浆要用传统石磨,如果是机器制作的,味道、口感都会略逊一筹。然后将米浆倒入锅中熬制,一边熬一边不断搅动米浆,并倒入生石灰水。待米浆熟透,必须马上将其舀入土碗冷却成型,再放进流动的葡萄井泉水中浸泡4小时以上,一碗正宗的葡萄井凉糕才算做好。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告诉我们,凉糕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其中细节却非常难掌握,任何一道工序在时机、火候、比例等技术层面上稍有差池,都会影响凉糕的口味。
凉糕口感软糯滑腻,搭配上精心熬制的红糖水,淋上一勺桂花蜜,或是尝试一次巴蜀麻辣口味,在泉水旁、树荫下、石凳上,或是在双河镇、在宜宾的街头巷尾来上一碗,任谁都能瞬间找寻到那一抹心头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