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敏敏
我去宜宾之前,是奔着蜀南竹海和李庄白肉去的。前往五粮液旅游景区的路上,突然被车上的喧嚣惊醒,看到车窗外即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之处时,是意外之喜。
下了车,远远望过去,脑海里才缓慢浮现出一排排数字:宜宾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3000多年的种茶史、4000多年的酿酒史,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长江文化、民俗文化,塑造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个性和魅力。因金沙江、岷江、长江在宜宾三江口交汇,长江至此始称“长江”,宜宾也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
陪同的朋友是宜宾本地人,她告诉我们,金沙江因其含沙量高而得名。以前,金沙江和岷江交汇处在特定时期会呈现“金沙江黄岷江水绿”的景象,后来随着向家坝库区蓄水,金沙江上游库区具有沉沙作用,江中的大量泥沙被拦截,金沙江也变得和岷江一样绿了。“有意思的是,现在汛期发水,岷江水会发黄变浑,但金沙江水却不容易出现泛黄现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泛黄的其实是岷江,碧水如蓝的是金沙江,虽然眼前还是‘金岷分明’,但又有那么点不同。”
“我们是在以酿出世界级美酒的标准守护好一江清水。”朋友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对面,就是长江‘零公里’坐标处,那也是万里长江的起点。早几年,这里的江边还是荒滩、采砂场。近年来,宜宾以长江‘零公里’坐标为起点,沿长江实施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建成步道82公里,生态复绿近20万平方米,建了十几个亲水节点、休闲驿站、公园。到了冬天,还能看到江畔红嘴鸥成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自古好水出好酒。到了宜宾,自然不能错过五粮液旅游景区。以杂粮酿造为特色的五粮液始于唐,发于宋,其前身可追溯到宋代的“姚子雪曲”。大约明代时,陈氏在宜宾开设温德丰糟坊,亲任酿酒师傅,几经摸索,创立了“陈氏秘方”。民国初年,邓子均继承“陈氏秘方”后,又多次对配方进行调整,使之在配比上更加科学合理。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5种粮食合理配比的“陈氏秘方”为核心,整个生产过程由制曲、酿源、勾兑三大工艺流程、100多道工序组成。1915年,五粮液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从此享誉世界。2008年,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载,北宋时期,五粮液前身“姚子雪曲”的酿酒用水均取自戎州(今宜宾)的地下良泉“安乐泉”,其水源优质,为酒香增色不少。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赋诗《安乐泉颂》:“姚子雪麴,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近千年后的今天,五粮液的主要取水仍与安乐泉一脉相承,皆取自岷江古河道地下的优质天然矿泉水,水质清澈透明,甘美可口。
去年,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五粮液旅游景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2年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景区由五粮液江北主厂区、501车间老窖池群和503车间“明代古窖泥活态保护群落”等组成,融合明初古窖池群、现代厂房、生态湿地、古刹遗迹、摩崖石刻、园林景观、建筑奇观等文化旅游资源,有“五粮探秘”文化体验产品、“趣玩工厂”工业体验产品、“五粮悠游”生态休闲产品、“五粮美食”品鉴体验产品、“五粮之夜”文化夜游产品等主题产品,还推出了现代酒厂工业体验游线、古窖池群传统工艺体验游线等6条特色线路。
走进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一部浓缩的中国酿酒史徐徐铺开。该馆占地2060平方米,是一座集五粮液酒文化历史、生产工艺、实物陈列和习俗活动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通过文物、文献、图片、雕塑、绘画等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五千年中国酒文化的历史画卷。
“从选粮配料、磨粉制曲、酿造发酵至开窖取酒,五粮液酒的酿造时间周期长、操作要求细、控制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尤其是在酿造发酵阶段,需经过‘跑窖循环’‘续糟发酵’‘沸点量水’‘分层起糟’‘混蒸混烧’等多道极其复杂的工序,每轮次发酵时间就需70天,双轮发酵达140天,其传统酿造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博览馆,讲解员为每一位有兴趣的游客讲解着五粮液酒的酿制技艺。五粮液始终守护“中华老字号”的荣誉,遵守“道法自然、古今恒通、传承发展、匠心善工”的传统技艺,坚持“料必优、时必适、工必到、法必精”的古训,总结提炼出“种、酿、选、陈、调”美酒五字诀,形成了酒体内在的协同作用和外在的益生效应。
“流杯池畔飞酒香,巴蜀美酒今名扬。”名美酒香的五粮液在唐朝时是杜甫笔下的“重碧”,在宋代时又是黄庭坚盛赞的“姚子雪曲”。我们缓步走过五粮液旅游景区,从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一瓶瓶美酒中感受到——从古传酿酒作坊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多元化酒业集团,五粮液依然满载诗韵浓香,沉淀着古窖历久弥香的岁月,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匠心与智慧,在时代长河里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