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和琳教授是成都理工大学的退休教师,早已到了古稀之年,用魏小安先生的话说,是比“老三届”更早的“老五届”大姐。她的一生主要从事旅游教学与科研规划工作,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特聘专家。她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以地方专家和教师的角色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尽心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努力开展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为地方旅游发展建言献策。可以说,她为西部特别是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鄢和琳在职业生涯中,理论著述颇丰,但文学创作不多。用她的话说,退休之后真正激发其创作欲望的是她先生的故去。因为先生的离去,已经70多岁的鄢和琳伤心孤独过一阵子,但随着往事终日在脑际萦绕,她便产生了文学创作的念头。这正是“从此无人谈心事,便借纸笔语众生”。鄢和琳创作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家庭回忆录,《山河远阔 追梦旅游》是她创作的第二本文学作品。在这本书中,鄢和琳作为一名亲历者、见闻者,以自己经历的旅游教学、科研、规划等工作内容,串联起了过去40余年我国西部特别是四川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讲述了众多旅游专家为西部旅游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华丽篇章。
鄢和琳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克服了经验不足、精力不多、年事已高,甚至材料缺乏等众多实际困难。最终,依靠持久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历时一年多,通过广泛向周围朋友、同事搜集资料,向友人作家请教探讨,自己辛苦整理工作日记及收集文献和网络资料,完成了整体书稿的编写。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更是不厌其烦地、认真地与编辑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所有的细节问题,不管是用词、标点,还是章节标题,甚或是封面样式等都认真核对。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完成,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鄢和琳这种不顾年事已高、忘我创作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学习。
鄢和琳创作的这本《山河远阔 追梦旅游》有很多创新的地方。首先,她从旅游教学、研究的视角记述了四川旅游业发展史。从邓小平同志关于旅游的多次重要讲话谈起,分析讲述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及发展潜力,20世纪80、90年代的旅游开发热潮,四川旅规院(所)的成立,旅游专家团队的建立,四川旅游专业人才培养,1998年《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各地及各景区旅游规划编制,旅游景区创A和A评工作,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举办,旅游地震灾后重建,生态旅游研究探索,等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民营旅游企业创业,以及旅游人在此过程中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共同追梦、共享成果的奋斗故事点滴。用作者的话说,试图经纬编织一幅在历史的进程中,展现包括政府人员、专家教授、企业家、普通从业者等在内的一群旅游人为完成不同历史任务所进行的奋斗画面。作者采用了目标导向的创作模式,创新完成了本书的内容编写,值得大家借鉴。
其次,鄢和琳以自身的经历作为主线,对优选的四川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故事点滴进行了串联,形成了比较明晰的行文脉络,而不至于多而杂、复而乱。旅游业发展40多年,涉及的人和事数不胜数,事事说到、人人顾到,固然可行,但结果可能连篇累牍,让人不知所云。比如,书中提到的众多专家学者,都潜心从事旅游工作几十年,如果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详细讲述一遍,主旨将模糊不清。鄢和琳则创新地把自己视作一名见证者、学生、听众,记录和整理了自己所参加的会议研究、标准培训、景区考察、规划编写、景区评级、旅游年会等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政府人员、专家、企业家、从业者的故事点滴。这些故事点滴,只是作者之外其他人的一些工作生活片段,但却足以形成他们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对待旅游这项工作上。这样的文学创作方式,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最后,这本书的创作是“集体创作”的成果。这样一本带有历史记录性的作品,追求真实、真事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也是作者写作时的初衷,因为她的本意即是想记录一群旅游人的奋斗人生,希望记录下那段岁月的奋斗细节,以使后来人能够知道这些“普通人”的真实历程。于是,为了丰富故事细节,作者邀请了众多曾经的项目参与者,撰写了大量相关节点的回忆文章,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得众人各自写就的内容形成了严密的故事整体。此时,作者从一名故事聆听者化身为现场见证者,虽然有“脱离真实”的倾向,但是从文学创作上来讲,却有利于实现创作目标。
在ChatGPT即将引领人工智能创作的时代,这样的创新或许是现代人应该着重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鄢和琳这位老人的文学创作精神值得大家为她点赞。
在校的旅游专业学生和新入行的从业者作为该书的读者是再适合不过了。读史可明智,书中这些旅游人的具体而真实的工作实例,是多么好的参照啊,而且是一群人干一行就干一辈子的故事。(李志忠 中国旅游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