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娜
我国旅游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在推进文明旅游、文旅融合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秘书局日前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在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特殊群体关爱志愿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志愿服务、旅游志愿服务、“互联网+志愿服务”等领域,共遴选出50个成效明显、影响力强、具有创新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我国旅游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在推进文明旅游、文旅融合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中有5项来自旅游领域,这些案例为在新时代深入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重要示范和指引。
以志愿服务引领文明旅游好风尚。文明旅游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心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旅游市场加快恢复。行业回暖向好的势头令人欣慰,同时也有一些游客不和谐的行为引发社会关注。其中,有些不文明旅游行为可以归因于游客对目的地文化、景区管理规则缺乏了解。通过积极发布旅游相关提示消息、做好行前文明宣导来强化正面引导,就可以有效减少此类现象发生。
湖南师范大学通过不同的融媒体手段,开展“三走、三进”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旅游学院文旅志愿服务队实施的“益心”潇湘善行计划,打造了“让文明与旅游同行”“新媒体运用创新实践”等项目,并与《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联合推出“会展那些事儿”栏目第一季。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研发“志愿问询宝”,免费为游客提供非接触式问询服务和景点讲解服务。同时,该系统简化了杭州城市旅游志愿者的招募和岗前培训工作,推动了人人做公益、随手做公益,助力亚运会目标的实现。旅游志愿者和旅游志愿服务组织主动作为,让人们在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推动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文明旅游的社会风尚。
以志愿服务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旅游中的文化韵味更浓,文化在旅游中的分量也更重。人们不仅想要看到最美的自然风景,也想感受到最美的文化体验。这对旅游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安徽潜山,作为国家级非遗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痘姆古陶传承基地开展了“300名学生远足拉练”“74名小记者探访非遗基地”等科普研学综合性活动200余场次,为来访国际友人科普非遗知识50余场次。在山西,洪洞县以景区文化为纽带,打造“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把握了家庭游、研学游趋势,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游客参与人数达4500余人,探索得到大槐树的根祖文化、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与研学旅游项目开发工作、景区品牌打造工作相结合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旅游志愿服务日益成为中外民间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推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上海市黄浦区内所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被授牌成为进博会志愿者服务站。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黄浦区内固定的进博会志愿服务点位,在开展自身门店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参与到区内各志愿者服务岗亭的工作之中,发挥自身咨询接待工作经验,为参加进博会的客人提供志愿服务。服务站为国外参展商配备翻译机,方便各国家尤其是小语种国家的游客交流,并按照各门店周边主要景点规划不同的游览线路。
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不仅靠人们自发的善念和善举,还需要来自制度的保障和各方的支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就推进文明旅游作出部署,明确提出“通过网络平台、讲解员、志愿者等多渠道进行文明提示,重点加强对散客、自驾游客等的安全文明引导”。
如果说旅游场所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那么整个志愿服务事业则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补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夯实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可以预见,文化和旅游领域志愿服务将在新时代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