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2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宁夏故事——盐池是个好地方连载之二十三毛泽民在盐池

盐池县百废待兴 毛泽民发展经济

1936年6月21日,红军西征部队解放了盐池县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全县不到2万人,县城仅千余人,土地牲畜为地主所有,食盐税收被国民党官府垄断,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由于战争和国民党马鸿逵的反动宣传,当时百姓一时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工匠商贩停工停商,老百姓待在家里不敢出来,整个县城满目萧条,孤寂冷清,百废待兴。

1936年6月下旬,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携夫人钱希钧、工矿科长高登榜等人取道定边,风尘仆仆赶到盐池,帮助盐池恢复和发展生产,指导开展经济工作。

毛泽民在盐池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经济。让市民入股,创办了盐池第一家消费合作社;为发展税收,成立了盐池第一家税务局。成立消费合作社和税务局以后,买东西便宜,税率公平合理,无乱征滥罚现象。各行业得到休养生息,受到人民群众支持与好评。税收业务不断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毛泽民在盐池发展贸易,组织物资内购外销。他把边区的食盐、皮毛、牲畜、药材(甘草)收购以后,经石嘴山运到包头,再运到天津、北平,换回边区需要的物资。而盐池的“三宝”(食盐、皮毛、甘草)就占了很大一部分。

毛泽民在盐池几个月时间,多次纠正打土豪中出现的问题,经常走访富商,让他们支持盐池消费合作社工作,和许多商人交流交心成了朋友。

盐池县花马池曾记畔有个大户人家,主人叫冯万仁,其先辈在清末就是个理财有方、家境殷实的富裕家族。由于冯万仁给毛泽民借了20匹马,从此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冯万仁做买卖空闲了也到城内政府驻地坐坐,听听毛泽民讲的革命道理。毛泽民下乡时经常到冯万仁家里坐坐,遇到饭点也在一起吃饭。

1936年12月,毛泽民要离开盐池。临走时,冯万仁特地赶到城里相送。冯万仁向毛泽民赠送一件自己穿的二毛大氅,由于大氅的狐皮领子旧了,冯万仁将旧领子换掉,置了个新狐皮领换上。

毛泽民在盐池期间,几乎天天到盐池各地考察、指导工作。入秋后,盐池气温异常,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盐池县委的同志考虑毛泽民工作辛苦,就给他送了一只铜手炉,这样就可以加热干粮喝到热水。开始毛泽民一直忙于工作,没注意。后来每次总能喝到热水、吃到热干粮,便问原因。警卫员向毛泽民展示了这只铜手炉,并告知铜手炉的用法。

铜手炉用当地一种叫“砟子”的煤,这种煤颗粒小,火头硬,烟不大。更主要的是易于燃烧,随便用几根细小木材就可以引燃。

毛泽民很喜欢这个铜手炉,有时还亲自用铜手炉热干粮。1936年12月,毛泽民、钱希钧要离开盐池,就将这个铜手炉留给盐池县委的同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铜手炉一直在陕甘宁边区回汉支队政委梁大均手里,梁大均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一直用心收藏着这个铜手炉。宁夏博物馆成立后,梁大均将这件珍贵的宝贝捐赠给宁夏博物馆。

细观这个铜手炉,整体小巧玲珑,做工精细,光泽极亮。红铜制造,铜质上乘。盖子中间有个圆形“寿”字图案,其他部位则全部为镂空花格图案。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起初是宫廷乃至民间大户人家“闺中之物”,尤其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最为流行,以后才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

毛泽民在盐池虽然只待了短短几个月,但为盐池人民做了许多实事,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和盐池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2008年,在盐池革命历史纪念园东北角成立毛泽民纪念馆,以纪念他为发展盐池经济做出的卓越贡献。 (岑国义)

2021-02-02 宁夏故事——盐池是个好地方连载之二十三毛泽民在盐池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4296.html 1 盐池县百废待兴 毛泽民发展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