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2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一年之计在于春

□ 钟明山

立春,占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岁首、岁旦等。立春,意味着万物起始,一切更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非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节庆活动,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其民俗功能一直遗存至今。

传说古时候,立春快到时,县令会带着本地的士绅名流去土地里挖个坑,然后将羽毛等轻物放入坑内。等到立春时节,羽毛会从坑内飘上来。于是人们开始放鞭炮庆祝,祈愿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时节所对应的地域主要在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以上,才算立春。南方春意盎然时,北方还在霜雪封冻天。故“立春”二字,是一个相对的参考。

从立春到立夏,其间3个月系美好的春天。在通常的概念里,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粮。”人们在鸟语花香之季,耕耘播种。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单就一个“春”字,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冰雪融化、草芽萌动、花枝孕蕾、劳动快乐,春天以它特有的形质铺展人间。

立春节气,有许多有趣的习俗。据载,春秋时候就有周天子率领三公九卿到东郊祭祀迎春的仪式。自秦以来,江浙地区要祭祀土地神、句芒神(春神),占风向、望云气、占岁成。宋朝时,立春前一日,地方官送春牛入宫,立春日正午时分,春官用柳条鞭打之,谓之“鞭春”。到了清代,“鞭春”演变为全民参加的重要民俗活动。民间也要制作春牛,鞭打之,意在提醒人们要抓紧春耕生产,莫误农时。山西民间流传的《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唱的就是“鞭春牛”的盛况。所以立春亦称“打春”,煞是有趣。

牛是春天农事的主角。江苏高邮地区有“送春牛”的习俗,穷人制作泥牛送往各家。牛高五六寸,长尺许,涂了颜色,有的还有一个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时,吹唢呐鸣短笛,供之神案上,可以得到一些赏钱。还有的地方喜欢贴春牛图,在堂屋墙上,贴一幅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黄纸代表土地,春牛则代表农事。

宋辛弃疾有词《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说的是一种“戴春胜”的习俗。“胜”,指古时人们头部的饰物。唐宋时盛行制作幡,谓之“春胜”。春幡为长条形,如凤凰展翅。妇女用乌金纸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鸡、柳枝、花卉、蝴蝶等样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支于头上,意在禳凶邪、求吉利。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于手臂上,男左女右,作为立春的标志。

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立春日吃萝卜,谓之“咬春”。这在《月令广义》卷五有记:“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诗亦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里的生菜是指韭菜,而在南方则是指春卷。春卷可以咬着吃,富有诗意。

在我的家乡江西瑞金,每年立春日,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热热闹闹迎新春,驱祟避邪祈丰年。养殖了耕牛的农家,还要为牛的双角和尾巴圈上红纸条,然后携带香烛鞭炮,牵牛去拜社公菩萨,在社公庙前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祈求菩萨保佑耕牛身强体健,庄稼丰登大熟。

俗话说:“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天暖了,日子长了,不能再日日游玩闲逛。“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勤劳的人们过完了新年,便走向希望的田野,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

2021-02-0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4284.html 1 一年之计在于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