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玮
“抱歉,我有点儿紧张,怕讲解得不够详细。”初秋的一天,中国旅游报记者跟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媒体团来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南部的呷古村,站在村口迎接我们的呷古村村主任阿侯热曲显得有些腼腆。他是呷古村村民眼中“热情、智慧又有担当的致富领头人”。在他身后,绣娘们坐在院坝内穿针引线……
2016年年底,已经在北京安家的阿侯热曲接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打来的电话,“大家都盼着你回来当村主任,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一番话让离家多年的阿侯热曲心热了。
村民们对于阿侯热曲的喜爱是有缘由的。这几年虽然离家几千公里,但是只要乡亲们有需要,阿侯热曲一定鼎力相助。曾有一年春节假期,因为电缆故障导致村里停电,阿侯热曲想方设法帮助村里解决了问题。因为信任,村民们都盼着在外面见过世面的阿侯热曲快回来。可是,对于阿侯热曲来说,放弃大都市里不算低的薪酬,回到村里挣每月1490元的固定工资,说“没有犹豫过”那是假话。而最终,阿侯热曲“说服”自己的是看好呷古村的发展前景,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梦想这个理由。
2017年,阿侯热曲当选呷古村村委会主任。“有产业可发展,才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思路清晰,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工作中。
呷古村是典型的彝族村落,村里的女子从小接触彝绣, 2018年呷古村彝绣还获评凉山州州级“非遗”项目。看着漂亮的花朵在绣娘手中绽放,阿侯热曲萌生了一个想法——对于土地资源较少的呷古村来说,大力发展彝绣产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在呷古村发展彝绣产业的过程中,阿侯热曲就遇到了难题,村里的女子彝绣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人文化水平还不高,要做通她们的思想工作,让她们以统一的绣法刺绣、共同发展彝绣产业,必须要有几位彝绣带头人。阿侯热曲向当地的妇联求助,但是由于语言交流问题以及当地妇联也缺乏发展彝绣方面的经验,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或许可以说服本村做过彝绣生意、手艺也出众的绣娘,带领大家一起干。”这是阿侯热曲想到的第二条路。这条路一走就通,而成功的关键是村两委的支持。为了发展彝绣产业,呷古村成立了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找来了为色阿比木、阿洛拉作莫、沙马伍呷莫3位手艺了得的绣娘当指导老师。“合作社把村里的绣娘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销售产品,赚来的钱给绣娘们分红。” 阿侯热曲说。
在阿侯热曲的带领下,去年,合作社生产的彝族服装、箱包、围巾、装饰品等共计3000件,销售了1000余件,利润达10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2万元,绣娘们累计增收8万元。更关键的是,合作社现有的778名绣娘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70余人。农闲时,她们“带着娃,绣着花,家门口就能致富”。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正在院坝指导绣娘的为色阿比木。每次从家里乘车到村委员开设的彝绣工坊为绣娘们的绣品把关,对于习惯性晕车的为色阿比木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时候一趟来回,为色阿比木就要在家里缓上一两天,再加上指导绣娘是一项没有报酬的工作,对于为色阿比木的选择,家人并不理解。但是,为色阿比木还是和阿洛拉作莫、沙马伍呷莫一起,期期不落地指导绣娘们如何绣出精品,而这跟擅于做思想工作的阿侯热曲有很大关系。“我们只有把好品质关,才能把合作社的品牌打出去,有了更大的市场认可度,合作社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彝绣才能更好地传承。”阿侯热曲说。
近两年,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响。2019年,呷古村成为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选定的彝绣手工艺提供地。今年3月,合作社与越西县福银苦荞有限公司签订了制作民族特色睡枕的战略协议;5月20日,合作社受邀参加由四川省妇联组织的 “彝心彝意·爱购凉山”公益活动,他们的绣品成为重点推荐产品。
走进呷古村的院坝深处,记者看到,阿洛阿拉莫已经不再用手工完成彝绣作品了,一部分工作交由缝纫机完成。她一边缝制心爱的背包,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村主任鼓励我们创新,做一些原创制品出来。如果认可度高,合作社也会考虑把我的作品作为样品推向市场。”
这几年,呷古村发展彝绣产业成效明显,但是阿侯热曲却愈来愈有危机感。因为凉山州做彝绣工坊的村子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创新产品,也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乡村旅游。”他说,呷古村将持续扩大彝绣规模,创新彝绣样式,重点打造彝绣非遗体验基地,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让彝绣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