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诗画浙江> 信息速递>

一座座美丽乡村,承载着“诗与远方”。近年来,桐乡的乡村旅游既有“流量”又有“留量”。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入,“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高质量推进“微改造 精提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桐乡的乡村价值得以不断重塑、发现、提升。

今年1月至9月,桐乡市共接待游客53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6亿元,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五,成功入选浙江省乡村旅游“五创”工程建设嘉兴唯一试点县(市)。

如何进一步促使产业强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村子火起来、农民富起来?近日,由文旅行业资深专家和主流官方媒体组成的采风小组走进洲泉镇,举行桐乡市“微改造、精提升”座谈会,通过专家把脉顶层设计、加强项目督考,研究解决问题和瓶颈,以专业的视角和传媒的力量推动当地文旅高质量发展。

桐乡文旅 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供图

“微改精提”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今年以来,桐乡市聚焦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切实推进乡村旅游设施、业态与服务提质升级,全市在库“微改精提”项目681个,完成投资金额13.89亿元,而洲泉镇义马村正是其中典型案例之一。

走进如今的义马村长宁街,放眼望去尽是老底子的繁华光景。以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长宁街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保护性开发,还原了南宋以来的老街风貌,义马村工业发展史馆、东栅丝绸文化馆、灶头画馆、茶馆、怀旧供销社、义马馄饨店、仁德堂中药铺,粉墙黛瓦,古色古香。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义马,正伴着“上新”的老街,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而在长宁街南面正对的水域上,一处名为“葫芦岛”的亲子休闲场所也初具雏形。修整林地,建起步道,再配套萌宠乐园、沙滩、游船、露营、餐厅、咖啡馆、真人CS等休闲游乐设施。游客可以选择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上岛吹风,也可以在一个落雪的黄昏与三两好友围炉煮茶。周末带上孩子来玩,又是另一番惊喜。

距义马村5分钟车程的马鸣老街,长约百米,宽2米至4米不等,有居民20余户,明清建筑保存完整。现有茶馆、理发店、肉铺、杂货店等数十家店铺,其中当属茶馆最热闹,也最有名气。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茶馆就开门迎客。

村里小小的老电影机展示馆,收藏着近百台各类经典放映机。岁月通过声音与影像发声,诉说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走在马鸣村的石板路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保持着最古早时期的烟火气。

乘船而下,即可抵达水上精品线的重要节点“上善众安”。众安村将村里的老平房改造成“村里人家”共享食堂,白天向村里的老人供应物美价廉的“爱心餐”,晚上则吸引年轻人前来就餐。这个原本十分偏僻的村庄,因为水上精品线而变得人气爆棚。

依托当地文旅优势资源,洲泉村在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

智库专家“把脉”文旅产业发展

在桐乡市“微改造、精提升”座谈会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迟令刚认为,得流量者得天下。围绕需求导向,包装好风情、风物、风景、风俗,擦亮“风雅桐乡”城市文旅品牌。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文游规划和管理专家王国新认为,现在很多乡村旅游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乡村建得很美,设施做得很好,但是“软件”相对缺乏。“要让文化活起来。把老街打造成活态的、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让游客到这里就像看一场戏一样,看到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生活,品尝到不同的美食,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原浙江省旅游局副巡视员肖歌则介绍,乡村运营,要以挖掘存量为主,“花小钱,办好事”。在拥有人才、资金、空间等要素的支持后,再引进项目,做好增量。同时也要关注流量,提高游客黏性,让流量变为“留量”,真正实现惠及乡村,惠及百姓,惠及产业。“洲泉镇的村庄,水网相连,又与运河相通,可以根据游客需求,有重点地进行微改造,设计好游览动线,做好文旅体验,打造好‘大运河畔的水乡生活’体验场景。”

做好乡村旅游,关键在人才。肖歌介绍:“判断乡村旅游做得好不好,就看能不能吸引乡贤,能不能吸引返乡青年,能不能吸引乡创新农人。如果这批人被吸引到了,说明发展可持续的,是有前景的。在建设项目、招商引资中,可以重点瞄准这些人群,看看他们是否支持这个想法,如果支持,那么再做相关配套,成功率会更高一点。”

当下的乡村旅游,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接下来,桐乡将认真研究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制定方案细化落实,以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不断加大文化赋能,实现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变革,全面奏响魅力桐城、活力高桥、凤栖梧桐、福地凤鸣、时尚濮院、美篆屠甸、宋韵崇福、水映洲泉、大美麻溪、锦绣河山、枕水乌镇、吴越石门“十二乐章”,串珠成链,绘就新时代人文桐乡全景图,让文化和旅游产生“1+1>2”的效应,充分彰显“风雅桐乡”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