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乡村>

前不久,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北京服装学院和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的“锦绣中华·花儿与少年——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在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举办。在此次国家级专题非遗展览上,青海省各种制作技艺精湛、民族特色浓郁的刺绣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锦绣中华·花儿与少年——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上的青绣作品展示  姚津 摄

近年来,西宁市通过鼓励支持各地成立刺绣行业协会、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青绣大赛和展览、加大绣娘培训力度等举措,聚力打造“指尖上的青绣”品牌,助推青绣产业走出农家小院和牧家草原,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目前,一批专门从事青绣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完善传承机制

青绣是青海各民族传统刺绣的总称,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多样、针法复杂、风格古朴、用途广泛,对青海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既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文化象征,也是当下青海振兴民族传统工艺、助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加大青绣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夯实青绣保护传承基础,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西宁市先后推出包括湟中堆绣、河湟青绣、丹噶尔皮绣在内的三大类青绣品牌,选出青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人,培育省级青绣工坊及青绣企业18个、传承基地3个、其他青绣经营场所30个,培养青绣从业者6000余人。

为持续健全青绣保护机制,西宁市先后出台了《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西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刺绣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度,落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每人每年4000元补助资金,为包括青绣在内的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根据在全市范围内的青绣资源调查结果,撰写了课题文章《探索西宁市青绣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西宁市不断加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力度,持续完善刺绣类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为保护传承青绣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完整的传承机制。目前,西宁已初步实现四级名录传承人的梯次配备。”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海霞说。

助力群众增收

在青海各族群众中,青绣被称为“做针线”,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民族的服饰、家庭装饰、婚丧嫁娶中,处处能看到青绣的影子。

在青海河湟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由东往西依次为湟水流域的民和县、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西宁市、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海晏县,以及黄河流域的循化县、化隆县、尖扎县、贵德县),针线活是衡量女性是否能干贤惠的标准之一。当地的女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针线活,针线活好的姑娘是周边十里八乡的小伙子争相求娶的佳偶。而在当地的婚礼中,“抬针线”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其内容是新娘向婆家长辈赠送自己绣制的枕顶、枕套、鞋袜等,展示精湛绣艺。

皮绣挂件、皮绣排灯、皮绣钱包、皮绣香包、皮绣香囊……近年来,制作湟源皮绣成为西宁市湟源县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致富新渠道,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迈向社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皮革上刺绣与在丝布上刺绣最大的差异是皮革没有经纬线,在绣制过程中不能出现一丝一毫失误,因此对皮绣匠人的技术要求极高。”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海萍说。

冯海萍师从湟源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张永福。经过多年的学习,她从一名普通的绣娘逐渐成长为西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

2017年,冯海萍和几名合伙人共同创办了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为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制作皮绣的材料,并围绕产品构图、色彩搭配、针法操作等技法,进行一对一传授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近就地就业。6年间,这家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免费培训模式,以“传、帮、带”的形式,吸纳380多人从事皮绣生产,间接带动就业近3000人。

这家公司也从最初只有6名员工发展成为目前有固定员工48人,同时,公司生产销售湟源皮绣、排灯、香囊、香包等文创旅游特色产品上百种。

“我们与青海师范大学专业团队、省外厂家合作进行科技转化项目研发。其中,公司新研发的皮绣排灯和皮绣音乐盒,在亮相2023年央视元宵晚会后销量猛增,有效带动了其他文创产品销量持续上升,也给我们湟源县旅游业带来了实质性的增长。”冯海萍说。

增强发展后劲

张海霞说,青绣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产业扶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青绣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牧民精神风貌,促进社会和谐及民族团结进步。

在推动青绣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高校通过政策引导,开设了相关手工艺专业课程、设置了科研项目,为青绣产业储备人才,成为地方非遗工坊和手工艺企业的“智囊团”,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王小明说:“我们结合青海省本土实际情况继续发挥好高校作用,尤其以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通过政府、高校、地方传承人合作,打造青绣品牌。另外,还以探索现代师徒传承方式,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及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积极与优秀青绣企业各类人才联合开发青绣课程体系,并为传承人和设计人员在校内建立工作室,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提高师生技能水平,共同培养青绣技能人才。”

张海霞说,下一步,西宁市将持续深入挖掘青绣所蕴含的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依据不同民族的手工艺特色,加强文创设计、发力品牌培育、提炼文化元素、强化宣传营销,实现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讲好青绣文化故事,让青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