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治钢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视觉内容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从传播美景到深化体验,从传承文化到推动产业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驱动力,“摄影+文旅”价值凸显。
一是构建视觉叙事,打破地域壁垒。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优质视觉内容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摄影通过镜头语言,将旅游地的特色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符号,打破地域限制,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景走向世界。
重庆洪崖洞的走红便是典型案例。摄影师捕捉到吊脚楼风格建筑群在夜色中与灯光交织,酷似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的画面。这些照片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吸引游客纷纷前往打卡。数据显示,洪崖洞走红后,游客量连续数年保持高位,摄影功不可没。同样,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摄影师对盛唐元素的精准呈现,如华丽汉服、璀璨灯影、精彩演艺等,构建起“盛唐穿越”的视觉叙事,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摄影的传播优势在于其直观性和跨文化性。一张优质照片无须翻译,即可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感受到美景的震撼。同时,摄影作品具有很强的二次传播性,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这种基于视觉的传播模式,构建起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吸引着潜在游客的关注。
二是聚焦细节观察,深化旅行认知。对于游客而言,摄影不仅是记录方式,更是深度体验旅行的方式。当人们拿起相机,无论是专业设备还是手机,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用心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平凡中的美好。
在江南古镇,摄影师会注意到雨后青石板上青苔的光泽、老窗棂上的雕花细节。在草原牧场,镜头会定格牧民策马扬起的尘土、羊群吃草时的动态。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游客从“到此一游”的旁观者转变为用心感受的参与者。摄影促使人们关注光线、构图、色彩,培养对美的敏感度,从而深化对旅游地的认知和情感连接。
此外,摄影成为游客与当地群众互动的桥梁。拍摄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时,游客往往会与他们交流,了解背后的故事。在民族地区,拍摄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能增进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这种互动式体验,让旅行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游览,而是深度融入当地生活。摄影留下的影像更成为珍贵的记忆载体,让旅行体验得以长久保存和回味。
三是定格历史记忆,守护文化根脉。每个旅游地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作为直观的记录方式,摄影成为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苏州,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文物古迹、民俗活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视觉档案。北京故宫的照片展现出皇家建筑的恢宏与精致,传递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苏州园林的照片捕捉到移步换景的意境之美,诠释着江南文化的雅致。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作用尤为重要。福建木偶戏、景德镇陶瓷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这些影像资料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直观素材,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摄影还能记录民俗节日、传统技艺的传承场景,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文化以视觉形式呈现,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和喜爱,促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四是延伸产业链条,激发经济活力。“摄影+文旅”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延伸了旅游产业链。
一些摄影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新疆喀纳斯、云南元阳梯田、四川稻城亚丁等,专门开发了摄影旅游线路。这些线路根据季节、光线条件安排最佳拍摄点,配备专业摄影向导,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摄影旅游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发展,形成特色经济。数据显示,摄影爱好者的消费能力高于普通游客,且重游率高,对目的地经济贡献显著。
此外,摄影作品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旅游景区将优秀摄影作品用于宣传册、海报、文创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企业将其用于广告、产品包装,扩大影响力。摄影展览、比赛等活动的举办,不仅吸引人流聚集、促进旅游消费,还带动了摄影器材销售、摄影培训、后期制作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摄影+”不仅是引流手段,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五是唤醒环保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摄影让人们看到自然之美,也揭示生态之痛。当镜头对准冰川消融、雨林缩减、物种濒危等场景,直观的画面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旅游过程中,摄影可引导文明旅游。游客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不文明行为被拍摄下来并在媒体上曝光,可起到警示作用;而游客捡拾垃圾、爱护动物等画面被广泛传播,可实现弘扬正能量的作用。这种视觉化的引导,比单纯的文字说教更有说服力。
同时,摄影可以推动绿色旅游发展。展示生态保护区美景的摄影作品,可吸引游客以环保方式体验自然,如徒步、观鸟等。游客在拍摄自然景观时,会更加珍惜环境,自觉践行环保理念。摄影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促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守护美丽家园。
“摄影+文旅”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可能导致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破坏原生态环境;部分景区为打造网红打卡地刻意营造视觉场景,忽视文化内涵。此外,摄影创作中的版权保护、摄影师权益保障等问题也需关注。
未来,“摄影+文旅”应更注重内涵与形式的结合,在传播视觉美的同时挖掘文化深度,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坚守生态底线。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与摄影师、摄影机构合作,制定摄影旅游规范,引导良性发展;利用新技术如无人机摄影、VR摄影,拓展创作和体验空间。
“摄影+文旅”,本质上是视觉经济与体验经济的融合。它不仅提升了旅游地的吸引力,更深化了旅行的内涵与价值。从传播美景到传承文化,从促进消费到守护生态,摄影以多元角色推动了文旅产业升级。在“视觉为王”的时代,我们应充分发挥摄影的赋能作用,让镜头成为讲述文旅故事的笔,绘就更富魅力的文旅新篇。唯有兼顾美观与内涵、商业与公益、开发与保护,“摄影+文旅”才能实现持久而深远的价值,让每一次快门按下,都留下文旅融合的美好印记。
(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