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长海 楼嘉军
旅游休闲街区既是城市旅游休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又是城市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样本,彰显了文旅融合的多重属性,折射出文旅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特点,成为各地竞相打造的文旅新名片
随着第四批40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公布,全国已有204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休闲街区既是城市旅游休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又是城市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样本,彰显了文旅融合的多重属性,折射出文旅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特点,成为各地竞相打造的文旅新名片。
旅游休闲街区彰显文旅融合的多重属性
一是战略导向属性。旅游休闲街区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国家相关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堪称文旅融合的示范工程。国家级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工作、申报程序与评选过程,严格依据行业标准《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LB/T 082-2021)开展,从街区的可进入性、文化特色与业态布局到服务设施、安全与管理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从而有效保障旅游休闲街区示范项目的导向作用。
二是时空资源属性。旅游休闲街区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展现的城市文脉和汇聚的文旅资源,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础。首先,旅游休闲街区本身就是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演变的缩影,既保留凸显城市街区历史风貌与风情的文化符号,也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呈现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其次,旅游休闲街区拥有包含游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文旅业态,为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再次,纵向的历史文脉传承、横向的业态跨界融合,以及立体的消费场景营造,使街区的时空资源价值得以重构,形成了街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
三是民生为本属性。旅游休闲街区所面向的市场群体、引领的价值导向和倡导的消费行为,是文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首先,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民生为本既体现在居民与游客共享旅游休闲街区发展成果方面,更体现在文旅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福祉、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其次,旅游休闲街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和展示平台,有利于向国内外游客展示所在城市的良好形象,讲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故事。再次,旅游休闲街区形成了倡导文明旅游和绿色消费的浓郁氛围,有利于规范市场消费行为,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是政策引领属性。旅游休闲街区是文旅融合政策创新的试验田,为文旅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首先,行业标准《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LB/T 082-2021)伴随文旅融合进程不断深化应运而生,通过服务质量、文化特色、业态结构等量化指标,引导街区建设从空间改造向文化赋能升级。其次,204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创建实践,逐渐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和可复制的文旅融合模式,如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非遗+”模式、上海武康路—安福路街区的“共建共享”模式等,为更多城市街区打造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地,促进文旅融合的示范地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提供了范例。
旅游休闲街区凸显文旅融合“三位一体”特征
一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是指旅游休闲街区通过文旅特色内容挖掘与业态重构,解决“融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旅游休闲街区在建设成效上要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达到“1+1>2”的融合效果。例如,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步行街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结合现代消费特点,打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通过文化IP与旅游产品的深度绑定、文化与消费的跨界联动,实现了从产品内容融合走向业态结构融合。
二是高质量融合。高质量融合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旅游休闲街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增强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旨在解决“如何融得好”的问题。首先,高质量融合是旅游休闲街区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并在各地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次,高质量融合是旅游休闲街区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有利于形成提升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长效机制。再次,高质量融合离不开科技、治理、政策的协同发力,在科技赋能体验升级的同时,还要通过社区共治机制和利益分配改革保障主客权益均衡。例如,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设立当地居民代表参与的管委会,既限制过度商业化,又提升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实现了社区共治与利益均衡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是创新性融合。创新性融合是指旅游休闲街区创造性地融合各要素,使各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融合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升,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旨在解决“如何持续融”的问题。首先,创新性融合是旅游休闲街区有效破解同质化竞争、调解主客共享、化解业态更新滞后与科技赋能不足等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其次,创新性融合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增长瓶颈,进而推动街区经营管理模式迭代升级。再次,创新性融合路径必须因地制宜,通过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创新探索,形成街区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从现有发展看,不少城市的旅游休闲街区通过与周边生活区、商业区、公园等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旅游休闲消费新空间,营造具有情感消费特征的新场景,为居民与游客提供旅游休闲消费新体验,满足了日趋多样化、年轻态的市场消费需求。
旅游休闲街区文旅高质量融合的“四个转型”
一是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满足的转型。一方面,休闲旅游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并呈现出由侧重物质层面消费向偏重精神层面消费逐渐转化的特征,与需求层次理论和体验经济理论基本吻合。另一方面,旅游休闲街区通过挖掘在地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情感共鸣与历史回忆场景,满足了居民和游客精神层面的消费追求,刻画出主客共享的文化情感消费特质。例如,西安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通过夜间经济和文化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情绪价值,激发了游客的消费潜力,成为街区旅游休闲消费由物质向精神转型的典范。
二是从主客共享到主客共创的转型。旅游休闲街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彰显了人本价值导向,实现了街区建设与休闲旅游消费市场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旅游休闲街区在发展中存在本地居民参与度低、主客互动形式单一、难以形成市场黏性等问题。为此,应构建居民、游客和经营管理方等多元主体互惠互存、价值共创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例如,金华市婺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开发共创式旅游休闲体验项目,让游客与居民共同参与,实现了由形式互动向内涵共创的转变,为其他街区提供了借鉴。
三是从网红打卡到全时消费的转型。随着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的陆续公布,不少街区成为人们竞相前往打卡的网红地。游客打卡为街区带来越来越多的“流量”,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开局即巅峰、破圈之后便落寞”的尴尬。对街区而言,从网红打卡到全时消费的转型,就是要在“流量”变“留量”、“打卡”变“刷卡”、“人气”变“财气”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将塑造街区情感地标IP、强化场景情感叙事、培育长期情感社群与业态创新进行融合,增强街区的市场黏性和情感共鸣,拓展打卡者的消费时空,激发打卡者的消费潜能,通过全时消费真正将“留量”变现,实现从“流量收割”到“情感留存”的跨越,推动街区从“网红”走向“长红”。
四是从国内市场到全球链接的转型。随着免签政策出台,以及通关、通信、支付、购票、免税退税等便利化举措相继推出,入境游市场日趋活跃,旅游休闲街区正成为面向入境游客展示所在城市综合形象的重要窗口。以上海为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周末去中国”的热潮中,大量来自韩国、日本的游客到访武康路街区、新天地街区。他们借助国际化平台,通过视频与文字,把对中国的感受、对上海的认知、对武康路街区和新天地街区的喜爱传播到全球各地,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旅游休闲街区要用好入境游便利化政策红利,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国际游客体验,加速从国内市场到全球链接的转型,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