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丹
成功的“书香之城”建设,关键在于让阅读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将书屋嵌入景区、社区甚至乡村,使阅读成为旅游、休闲甚至社交的一部分
近日,中新社一则关于西安“书香之城”的报道引发人们思考:当游客在手机导航的指引下穿梭于古都街巷之时,仍有不少人驻足乡村书屋,翻阅《汉长安城》或《多宝塔碑》,在实体书页中寻找历史的温度。这种“数字攻略+纸质阅读”并行的现象,折射出当代人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渴求,也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建设“书香之城”,不能仅靠打造几座“最美书店”或阅读空间来实现,而是需要构建一种让阅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文化生态。
近年来,许多城市将“书香社会”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开设高颜值书店,甚至将阅读空间异化为拍照打卡的背景板。诚然,精致的书店设计能吸引流量,但若仅停留于此,阅读便可能沦为消费主义的装饰品。
西安的实践之所以值得关注,恰恰在于它跳出了这一窠臼——无论是李魏村的乡村书屋,还是碑林博物馆旁的阅读角落,都不是以成为“网红”为目标,而是真正服务于公众需求与文化传播。当游客因一本终南山画册而驻足,或因村史记载而感受“山水的心跳”之时,阅读的价值才可以真正显现。
阅读需要“慢空间”,而非“快消费”。西安的“书香之城”建设实践,正是通过实体书、地方文献和沉浸式阅读环境,为公众提供了一种与“信息快餐”截然不同的体验。报道中,历史爱好者带着《汉长安城》走进遗址公园,而非仅凭手机上的碎片化知识游览,这一细节极具象征意义——真正的文化认知,需要时间沉淀,而非即时消费。因此,打造“书香之城”,不能仅追求阅读设施的覆盖率,更需要营造能让公众“慢下来”的文化氛围。
当前,一些城市的阅读推广工作仍停留在“建了多少书屋”“办了多少活动”的层面,却忽视了公众是否真正从中受益。西安的经验表明,成功的“书香之城”建设,关键在于让阅读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将书屋嵌入景区、社区甚至乡村,使阅读成为旅游、休闲甚至社交的一部分。只有当公众像报道中的游客一样,自发地“停下脚步”翻开一本书时,“书香之城”建设才让公众更有获得感。
期待更多城市能超越打造“网红书店”的思维,真正让阅读成为公众探索世界的方式,让“书香社会”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