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初夏时节,吉林省长白山景区抛出“清雪体验官”招募计划,引发社会关注:有人调侃这是景区“零成本用工”的精明算盘;也有人满怀期待,渴望在五月暖阳下体验一场冰雪奇缘。
将清雪体验简单地等同于“免费劳动力”,本质上是用工业时代的雇佣逻辑去评判当下的旅游产品。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早已超越对物质商品和基础服务的追求,转而寻求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创造独特记忆的深度体验。
当游客手持雪铲,在初夏时节的山林间挥洒汗水,铲起的不仅是皑皑白雪,更是对“反季节奇观”的感知,以及对童年记忆的温暖回溯。这种打破常规的体验消费模式,颠覆了“观光—拍照—打卡”的传统旅游方式,构建起人与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多维互动。
一段时期以来,在流量焦虑与同质化竞争的双重挤压下,部分景区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推出的体验项目往往流于形式,奖励机制缺乏吸引力,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而成功的文旅创新案例,无一不遵循“价值共生”的底层逻辑。例如,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壁画修复体验”,通过专业导师指导与数字化技术,让游客亲身体验千年壁画的修复过程,在劳动中感受文化遗产的珍贵。这种将劳动场景深度嵌入文化叙事,赋予其情感价值与教育意义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景区与游客的双向奔赴。
站在文旅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长白山景区招募“清雪体验官”的案例是一次有益尝试。随着元宇宙、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正加速向数字化、场景化、共创化方向演进。景区可借鉴“参与式经济”理念,构建“游客即生产者”的新型生态:一方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虚拟清雪场景,结合VR设备应用让游客体验“云端清雪”的乐趣;另一方面,开放实体景区的创意决策权,邀请游客参与清雪路线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将个体智慧转化为景区特色。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还能够引导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形成“体验—分享—引流”的良性循环。
当旅游消费从“到此一游”的物理位移,升级为“深度共情”的精神探索,景区亟待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重构与游客的关系。唯有将日常管理服务转化为文化叙事的载体,与游客形成情感共鸣,景区才能在体验经济中更好破局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