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音乐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在文旅融合中,非遗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探索在为传统艺术延续生命力的同时,也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活力。因此,要以更开放多元的姿态推动非遗音乐融入教学,以赋能文旅资源利用,打造特色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非遗魅力,书写非遗音乐传承的新篇章。
整合非遗音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学校和教师应与当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合,深入挖掘本地非遗音乐资源,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文旅调研,广泛收集民间音乐故事、曲谱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系统分类,将其转化为契合课堂教学的素材。比如,在讲解民歌时,可结合当地景点中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让学生理解民歌创作背后的文化背景。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将非遗音乐数字化,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与开展线下教学;邀请非遗音乐传承人参与教学,以其亲身经历丰富教学内容;借助文旅活动,把课堂搬到非遗音乐演出场所,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非遗音乐的魅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拓展,助力非遗音乐在教育领域传承发展。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新颖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实现非遗音乐传承的重要一环。为契合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学校可把“情景教学法”引入非遗音乐课堂。结合当地热门文旅线路,组织学生前往古戏台、传统村落等场所,现场聆听、学习非遗音乐。学生通过近距离观看戏曲表演,感受演员举手投足间的韵味,可进一步理解音乐与表演艺术。借助文旅行业数字化资源,打造沉浸式课堂体验。引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参与非遗音乐活动,如虚拟参与一场盛大的少数民族音乐庆典等。开展跨学科联动教学,把非遗音乐与美术、历史等科目相结合,组织学生为非遗音乐设计海报,或创作与音乐相关的历史短剧。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寻非遗音乐的魅力,提升非遗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实现非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传承。
加强校地合作,打造文旅品牌
学校应与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以及非遗保护机构展开紧密合作,搭建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举办非遗音乐文化节期间,邀请师生参与策划、执行,为非遗音乐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度了解非遗音乐。不仅如此,还可设计“非遗音乐研学之旅”,把学校教育资源与当地别具特色的非遗音乐旅游线路融合,推出一系列富有教育价值的研学产品。在开设以非遗音乐体验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时,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够走进民间艺人工作室,亲身参与非遗音乐的创作及表演。此外,学校还可与地方企业携手,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非遗音乐元素巧妙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出饱含地方特色的非遗音乐文创产品。
探索非遗音乐走入课堂的传承路径,将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开辟新天地。各地应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打造现代化传承方式和年轻化传播渠道,让课堂成为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音乐魅力的舞台,在青年一代中播下非遗音乐的种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崔海荣 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