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提升 研学旅游品质
荆州市古称江陵,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荟萃地。近年来,荆州市依托文旅资源优势,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围绕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湖北省研学旅游特色品牌,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协同推进加强顶层设计。荆州市积极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工作,由文旅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方案,构建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体系;主办“宜荆荆恩”研学工作推进暨研学推介现场会,依托丰富资源打造并推出“古城逐梦”和“工业启航”两条研学精品线路,积极推动“宜荆荆恩”研学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将研学资源串点成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功能互促、市场互享”。
二是以考古遗址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楚王车马阵景区是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依据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背景,景区开发了《楚国的历史》《车马阵探秘》《陶器修复师》《考古调查员》等研学课程,将系统性、知识性、地域性和趣味性融合。
三是以文博资源打造趣味讲堂。荆州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拥有文物19.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00多件(套)。荆州市加强馆校合作,组织荆州博物馆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联合开展系列大学生研学活动。荆州市还面向全市小学和幼儿园策划“荆楚文化共弘扬 荆博文物我来讲”志愿者讲解员选拔活动。自主研发“荆楚瑰宝趣味讲堂”课程,包括荆楚地区的玉文化、青铜文化等内容,通过让学员们亲手制作器物、扮演故事等多种形式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同时,通过开展“我心中的国宝”随手拍、“我心中的宝藏”主题绘画、“模拟文物修复”等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爱护珍贵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是以景区特色推出精品线路。2019年,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开园。该乐园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精髓,精心打造了《楚乐》《屈原》《火烧赤壁》三大特色作品,并结合产品特色研发了36门研学旅游课程,创新设计了4大研学课程线路,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求。乐园开园至今,共接待研学旅游团超10万人次。
下一步,荆州市还将紧密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坚持研学旅游和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培育打造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品质化的研学产品体系,推动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宜昌五峰叫响“一座县城就是一所实践学校”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脉北端,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是湖北省著名的“天然氧吧”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学子前来,追寻与众不同的“长江生态”研学体验,推动了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五峰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路径,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共建、乡村参与,专业运营、产业共赢”的五峰模式。通过整合全县的特色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座县城就是一所实践学校”的研学旅游发展思路。
五峰县成立了研学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各乡镇负责人、各相关职能局领导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讨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研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研学作为全县旅游三大定位之一。县领导带队到武汉、荆州、襄阳、宜昌等地召开推介会,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到五峰县指导。另外,五峰县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文旅等相关部门协同、基地(营地)公司组织实施推动的全新格局。按照“部门清单、月度考核、季度督办、年度考核”的程序,对涉及研学的相关部门进行督办考核,确保全县研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等工作进展顺利。
为发挥研学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示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以渔洋关新城为核心,依托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五峰耕读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等7个资源点,五峰县创建的“五峰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现已成功投入运营,日接待能力达2500人次,在宜昌市树立了研学标杆。围绕学堂和营地两大核心品牌,五峰县还探索推进了以长江为纽带、连接知识与自然、融合教育与实践的“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共同体”,推动长江生态文明研学项目跨越发展。
立足研学旅游发展基础,五峰县积极推动教文旅创新融合。一方面创新形成“乡村学堂+乡村营地+乡村康养+乡村民宿”集成发展的五峰模式,积极打造和建设四大营地群:除了五峰耕读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外,还在长乐坪镇建成天问书院研学营地,主推茶园和中草药研学活动。同时,规划在五峰镇原实验中学和湾潭镇分别建设两个可容纳约1200人的研学营地,服务于冰雪研学旅游、高山体育运动等研学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推动乡村耕读教育加快融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嵌入全县全域旅游大格局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五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