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子腾 见习记者 牛佳欣
今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我国非遗工作成绩亮眼,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性保护、内生式发展、活态化传承之路。
12月23日至24日,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代表授牌,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代表颁发奖章、证书。记者采访了多位先进集体、个人代表以及部分地区文化和旅游部门非遗处室负责人,请大家回顾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生动实践,畅谈深刻体会和下一步打算。
建制度、定名录、壮队伍——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传统手艺要失传了。”这种担忧曾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夜不能寐。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怎么办?海南大力改善传承人的传承条件,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课授徒;五指山、三亚等市县广泛打造传承村,开设传习所……今年12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传承人队伍从2009年的不足千人扩大到现在的2万多人,给‘独门手艺’种下了传承种子。”刘香兰说,她正思考如何让美丽黎锦“走出去”。
非遗与乡土生态、物候人文等脉脉相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20年来,我国建立起既与国际衔接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列入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创新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非遗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
“我们培育了一批‘小小传承人’,从娃娃抓起,夯实非遗传承的根基。”贵州省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杨璐说,“以校园为基地,今年,我们开设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苗族芦笙舞等课程,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130余次,教授学生3.5万余人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玛纳斯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迪力苏亚尔·多力坤说,中心已连续举办3届“居素普·玛玛依”杯演唱大赛、2届青少年演唱大赛,并组织开展了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培训展演,系统性培养了200余名传承人。
“创新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在系统性保护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福建省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张永辉说,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当地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对其得以孕育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努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
育产业、亮品牌、添福祉——内生式发展动能与日俱增
“2012年,我创办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极竹堂’等竹编品牌,推出百余款产品。目前,公司吸纳本地手工艺人70余人、灵活就业手工艺人100余人,分红惠及177户。一门手艺、一枝翠竹,成了助农增收的新渠道。”贵州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向记者讲述“竹”梦之路。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涉及1721个县域,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各地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培育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增强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河北积极探索以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社区合作、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创业孵化等建设模式。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11月,全省共建设非遗工坊701家,培训近10万人次,帮助8700余名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孙丽介绍。
与此同时,非遗新型消费展现出蓬勃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2023年,非遗相关产品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5倍多。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式,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宗成灵告诉记者,“今年,天津杨柳青画社有限公司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们将促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竞争力。”
从非遗到国潮,非遗品牌培育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和美誉度,激发了充沛的文化动能和创造活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陈平说:“今年以来,上海聚力巩固强化‘非遗新体验’品牌,举办第三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开展‘造物十二时辰’非遗美学展,打造南翔国潮大会、龙华庙会等新民俗品牌活动,赋能古镇业态提升、乡村振兴。”
“江苏以非遗品牌建设激发传承内生动力。”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宋莉莉介绍,江苏公布了24个省级非遗创意空间,通过举办运河非遗品牌展、“非遗创新设计赛”等主题活动,培育一批优秀传统工艺品牌。同时,组织非遗生活荟等活动,为青年传承人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拓场景、见生活、长精神——活态化传承展示圈粉吸睛
到贵州丹寨非遗小镇观看非遗时装秀、芦笙铜鼓之夜;在福建泉州蟳埔村,体验一把簪花围……随着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跟着非遗去旅行”渐成热潮。
非遗赋予小镇、乡村等非传统旅游目的地更大吸引力,让旅途更有文化味;旅游让非遗火起来,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新光彩;“非遗+旅游”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老姆登村,云南怒族民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郁伍林迎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游客们喜欢深入体验我们怒江大峡谷民族村寨的文化魅力。”看着曾经穷困冷清的村子游客越来越多、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郁伍林由衷地开心,“‘非遗+旅游’让我们端稳‘旅游碗’,走上幸福路。”
“逛非遗空间、访非遗项目、看非遗演艺是我们酒泉文旅的‘金招牌’。”酒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慧君告诉记者,酒泉打造了敦煌夜市等非遗旅游街区,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进景区活动;将敦煌曲子戏等非遗项目的研学基地串点成线,开展非遗研学280余场次;打造了《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旅游演艺剧目,让千年古乐舞映入游客眼帘。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百科介绍,山东正深入实施“非遗+旅游”业态融合行动,推出一批非遗特色景区(街区)、非遗特色酒店(民宿),打造一批非遗旅游线路;推动“非遗+美食”,举办非遗美食文化嘉年华,吸引游客跟着非遗美食游山东。
前不久,峨眉武术地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赵凌云组建了功夫女团,首个亮相演出全网流量超10亿次。“借助短视频平台,我持续创作发布峨眉武术内容,通过武术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的视频,让国内外观众认识了中国武术,感知非遗之美。”马赵凌云说。
打开海外社交网站,非遗主题视频热度居高不下。视频中,细致的手部特写将外国网友拉入中国织造世界;直播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打铁花引得大家竖起大拇指……中国非遗突破时间、空间局限,走得更久更远,尽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