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召开的广东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广州市亮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时尚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国际演艺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赛事中心,即“一城二都三中心”六张城市名片。广州深化“文商旅体”四轮驱动,提出“到2035年,全市文旅消费总额超1万亿元,全面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都市活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广州将强化优势统筹、文化赋能、品牌塑造和跨越合作,持续把“广式”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入旅游;打造资源、设施、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环境,做好专精特新大文章;持续提升城市的品质、品位、品牌,让城市有故事、让游客有惊喜,做到城景共融、城乡共建、主客共享,实现“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提升文化底蕴和品位
广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岭南首府到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都会,广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城市不仅是满足市民集聚生活的功能空间,还是满足市民、游客精神需求的文化空间。近年来,广州持续做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名片,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重塑。
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国潮非遗出彩出圈。广州将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品位,传承弘扬广州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利用广州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资源,用好中共三大会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革命文物资源,擦亮广州“英雄城市”的名片;推动粤剧粤曲、古琴、广东音乐、岭南画派、广府美食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牵头城市,广州持续做好海丝申遗工作,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推进海丝虚拟博物馆建设。在保护历史城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过程中,广州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开放空间,让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场、书店、夜市、商场、市场成为市民、游客共享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和活化上,广州以新招旧法、笨力巧思的“绣花”功夫,以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实现文化渊源和原有业态的互为补充、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文旅与消费的无缝衔接。
2020年,广州出台了《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广州城市更新要“传承历史文脉”“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点和岭南特色”。2024年,广州发布《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建、改建建筑应尊重广州地方建筑特色,探索传统建筑样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路径,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鼓励继承创新。
从荔湾永庆坊到番禺西坊大院,在探索升级中共生共融。近期,岭南书院·隔山书院、云溪植物园、白云山扶梯登顶飞索下山、隧道博物馆等项目推陈而出,广州通过连续多年的实践,持续发掘城市地域资源、赓续历史文脉,自然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生长。
打造国际时尚之都
树立时尚消费“风向标”
广州的“时尚”产业成行成市,“千年商都”的名号令广州国际时尚“朋友圈”不断扩大,时尚能级和时尚消费核心引擎持续升级。
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广州将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把广州发展成时尚流行策源地、时尚文化交汇点、时尚品牌集聚区、时尚商品集散地和时尚活动荟萃地,打造国际时尚消费风向标。广州将促进时尚消费,发挥服装、皮具、美妆日化、珠宝首饰、灯光音响、定制家居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时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中国(广州)国际时尚产业大会。
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擦亮“食在广州”招牌
对于“食在广州”的美好体验,古往今来众多文豪名流都不吝赞美之词,“食在广州”金字招牌享誉世界,是广州隽永的城市名片。
在广州,与美食相遇,几乎是每位游客期待的妙事。广州还将着力培育餐饮名店、名厨、名品、名宴,升级传统粤菜馆、老字号餐饮店,推进“老店焕新”,引进国际知名餐企餐饮品牌首店,打造多样化餐饮集聚区;弘扬粤式饮食文化,打造引领全球美食风尚的卓越世界美食之都。
培育“首演”“首发”品牌
打造国际演艺中心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热门,有力激发了广州文旅消费新动能。
“演艺”这一活跃分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广州生活,吸引各类艺术精英汇聚广州,既充实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市民的精神享受,又形成各式新型消费业态,激发城市产业活力,还塑造着游客对广州的独特感知。
广州演艺市场蓬勃发展,今年1月至9月,在大型体育场馆改造升级、可用于演出项目场馆资源大幅缩减情况下,广州市审批营业性演出104614场,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117场,演唱会经济带动效应日趋增强。2023年1月至12月,广州市审批营业性演出109180场,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157场,创下大中型演出数量、举办演唱会的演出艺人数量两个“全国第一”。广州正构建音乐产业经济全要素生态圈,放大聚资源、展形象、领潮流、促消费的溢出效应,培育更多“广州专属”文旅IP,将其打造成年轻化、品质化、个性化的国际消费城市品牌。
继往开来,广州将打造国际文艺精品智创中心、国际演出中心、国际演艺消费中心、国际演艺会展中心,让广州成为全球优秀剧目展演的摇篮、人们追求高端艺术的向往之地;鼓励外资、港澳台资投资设立娱乐场所、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演出经纪机构,加强演艺场馆建设,拓展中小型演艺空间,鼓励原创作品全球首演落户广州,培育“广州首演”“广州首发”品牌。
发挥资源丰沃优势
打造国际会展中心
诞生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因为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人们亲切地简称为“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之一。
时下,第136届广交会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州城内外国客商云集,交易量屡创新高。广州会展资源优势丰沃,打造“国际会展中心”底气十足。在此基础上,广州将持续发力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扩大广交会影响力和辐射面,办好白云机场商务航空展等行业领先展会,做强传统消费类展会,培育新型消费类展会,把广州建设成为品牌会展集聚的国际会展中心。
扩大世界影响力
打造国际赛事中心
“跟着赛事去旅行”受到喜爱,为一场赛事奔赴广州是无数游客的幸福选择。同时,在广州,“热辣滚烫”的体育、赛事也是市民的幸福产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竞相发展。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分别于2025年11月、12月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广州将承办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和残特奥会开幕式。打造重大赛事对于广州来说并不陌生,每打造一次大型体育赛事都是对广州的一次“迭代升级”,如1987年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2001年的九运会和2010年的亚运会,广州的城市形象都由之焕然一新。
重大体育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品牌度、美誉度,还聚拢了人气、促进了消费,且举办的价值不局限于赛事本身,更关乎市民健康生活的点滴,如潜移默化地激发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赛事之于广州,不仅是流量,更是经济增量。
在广州,赛事已走出赛场、走进生活,广州早将体育运动融入城市基因,构建了“城市10分钟体育圈”“农村10里体育圈”,举办了“羊城运动汇”及体育节系列活动、“百县千镇万村”系列赛等,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落实。
当参与办好“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机遇再一次选择广州时,广州正全力以赴时刻准备着。广州还将引进国际重要体育赛事,包括积极引进羽毛球、赛马、冰雪、电竞、帆船、户外运动等具有社会基础、发展前景和国际影响力重大赛事;打造一批自主IP赛事,如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广州南沙国际帆船赛、广州100越野赛、广州精彩100羽毛球擂台赛等本土IP品牌体育赛事。
2024年以来,广州已举办69场省级以上赛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62场;举办第42届“省港杯”足球赛广东主场赛事,有效促进粤港两地足球交流和文化传承;举办202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共有境内外的111支队伍、近4000名运动员参赛。
办好大型体育赛事广州有信心和实力,“广州马拉松赛”已成长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最具传播影响力赛事、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被国际田联誉为“世界榜样”。接下来,广州将高标准筹办好2025年世界田联接力赛,争取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有了既定的“一城二都三中心”六张城市名片的发展目标,广州将如何把“广州文化”“广州时尚”“广州美食”“广州演艺”“广州会展”“广州赛事”等六大IP,清晰具化为游客可参与体验、喜闻乐见的文旅盛事,既丰富广州文旅产品供给,又重塑广州生动活跃的文旅形象?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健全融合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推动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商贸大提升、体育大跨越,打造国际性旅游消费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