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伯侬
不久前,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海航控股、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华夏航空等7家上市航司公布上半年经营业绩,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843亿元,同比增长25%;合计净亏损55.3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有业者分析,1-6月业绩上涨,7、8月暑运的数据也有亮点,这为航司业绩回暖增加了确定性。不过,航司也面临着一些具有共性的挑战,“旺丁不旺财”的现象仍然存在。想要让业绩得以改善,航司仍需在经营中不断创新、持续发力。
航司业绩上涨 市场回暖
根据财报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有三大航空公司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合计亏损67.78亿元,同比减亏57.97亿元。其中,东航减亏最多。民营航司中,除海航控股外,均实现盈利。其中,春秋航空净利润最高,归母净利润达13.61亿元,吉祥航空净利润增幅最高,达508.88%。
客流量的增大无疑是航司减亏和盈利的关键推手。上半年的春节假期、五一假期,大众探亲访友、旅游出行需求旺盛,航空出行得以显著恢复。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上半年,民航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3.5亿人次,同比增长23.5%。
上半年,表现最为突出的春秋航空归母净利润创下10年来最高纪录。作为低成本航司,春秋航空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此外,还有基地和航线网络优势,以及辅助业务优势。其控股股东为春秋国旅,有着较大的航旅合作优势。春秋航空与不少景区携手,推出“机票+门票”等产品,拓展产品边界,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
有业者分析,目前我国一线机场的时刻增速(特定时间段内机场航班时刻的增长速度)低于二、三线城市,民航市场处于下沉趋势,低成本航空将拥有更大的胜出可能性,吉祥航空旗下的九元航空就是例证之一。
华夏航空定位为支线航空,其所处的细分市场为需求分散的中小城市、旅游城市。“针对目前客流量旺季更高、淡季更低,因私旅游强于商务出行等现状,华夏航空作为规模化独立支线航空,抓住支线旅游、淡季出行等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机会,通过新开支线航线、推动航班量提升、优化支线城市通达性等策略,公司运力投放稳步增长,最终实现盈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分析。
“民营航空公司灵活性和机动性强,对市场的适应性也更快,率先扭亏也是合理的。”旅游酒店行业资深高级经济师赵焕焱说。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张宁认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华夏航空这3家民营航司能够较好地整合上下游合作单位的资源,有成熟的机票+酒店的套餐产品,在产品开发、定价、运维等方面能够彼此适配。其长期深耕旅游市场,对市场的敏感性强,能够适时推出“应季”的航线产品,利用已有平台开展精准营销,并迅速获得市场青睐。
国际航线复苏 挑战仍在
尽管部分航司有不错的业绩表现,但就整体环境而言,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民航业内人士李瀚明分析,现在国航、东航、南航及海航有为数不少的原本用于国际运力的宽体机,由于近年来国际航线的减少,导致运力过剩,宽体机利用率不高,国内市场竞争加剧。2024年的国际市场虽然相较2023年恢复了不少,但尚未全面恢复。上述4家航司也都实现减亏,但是还不足以到能够盈利的程度。
还有业者提到,我国对外免签国家持续扩容,对航空市场的拉动效应不断显现。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中外航司先后开通或恢复我国至巴西、捷克、墨西哥等6个国家的客运航线航班,我国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性明显提升,为航司带来了不少客运业务收入。但同时,国际航线最为集中的欧洲、中亚等目的地,因局部区域竞争激烈,航油价格、汇率波动等,也影响了航线恢复。国航在财报中提到,上半年,国际航空客运旅客人数已超过2019年同期的80%,但公司传统优势市场北美航线恢复进程缓慢。
根据海航的财报,随着千万级旅客吞吐量机场持续改扩建、国际民航市场加速恢复、国内民航低成本航空持续发展、资源配置集约集中化管理,民航市场维持激烈竞争态势,对公司的资源获取、票价水平、客座率、运力投放等带来不确定性。国内高铁网络日益完善,西部地区开通新线路、中东部地区骨干通道提速将进一步分流中短程航线客流。
去哪儿航旅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国际航线全面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航权、签证、航路、汇率等因素都会对增开航班产生影响。其中,旅客需求和航权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
部分航司尚未实现扭亏与其航线产品较为传统也有关系。张宁举例道,部分航线布局没有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形式单一,未根据市场客群需求的变化形成航空交通与其他交通形式、产品业态的良性组合,产品可替代性强,未形成可供游客选择的产品矩阵,不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
此外,价格对航司的收入和利润会有较大影响。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暑运期间民航出行票价主要呈现“经济型”特征,国内航线整体的机票平均价格(不含税)同比下降约10.7%,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趋势。而机票价格的下降反映出需求总量和支付能力的下降。
中国航协在2024年第二季度理事单位信息沟通会上通报,第二季度主要呈现客流量全面恢复、“旺季更高淡季更低”、“旺丁不旺财”、航司经营压力仍较大等特点。
挖掘市场潜力 重视收益
航司该如何尽快破解“旺丁不旺财”的现状,尽可能获取更多收益?
张宁建议,一是聚焦主业,做强主营业务。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航线网络,稳固传统航线市场份额,挖掘潜力市场需求,开发特色支线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合纵连横,拓展辅营业务。进一步拓展“机票+酒店+目的地”产品的开发,联动酒店住宿和目的地消费,开展产业链深度运营,提升客座率和辅营收入。三是品牌输出,提升溢价能力。积极塑造航司服务品牌,强化品牌吸引力,提供贴心的售前、行中、游后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品牌溢价能力。
比如,春秋航空利用自身的价格优势,近些年推出了“想飞就飞系列套票”“行李畅享卡”“省钱卡”等产品,让旅客可以不限日期、不限航线、不限次数想飞就飞。这也吸引了不少新流量,并有利于刺激旅客增加消费,提升黏性。同时,利用航旅平台优势,不断密切航旅合作。上半年,春秋航空实际向春秋旅游开展包机包座和机票代理销售及相关业务之代理费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5.05亿元和15.3万元。
其实,航空出行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那么,航司该如何更好借力?
张宁建议,航司可通过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开源和显性、隐性经营成本的节流,双管齐下,不断优化运营结构、降本增效,实现产品创新、定价灵活,进而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国内方面,抓住稳定上扬的国内旅游市场趋势,聚焦出游率高的客源城市,提前规划,推出主题特色鲜明的长线旅游产品,以新供给引导新需求。国际方面,用好免签和入出境便利化措施,加强与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交通衔接,提升入出境旅游服务效率。
吕宁表示,疫情结束后,我国旅游业的主基调逐步从“快速复苏”转向“理性繁荣”,下沉市场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理性消费、追求性价比成为游客决策的主导因素,旅游资源有特色且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高性价比小城市受到追捧,由此带动以小机场城市为目的地的客机的机票预订量大幅增长。中小航空公司可专注支线市场,避免与骨干航空公司产生恶性竞争,积极开通小机场航线,聚焦下沉旅游市场,抢占下沉小机场航线的赛道。另外,从全球市场来看,国际旅游的空间流向也正在悄然生变,受惠于签证、移民、金融支付等政策利好,入境旅游迎来快速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航司应借此积极增开国际航线,继续完善国际航线网络,提高宽体客机的利用率、客座率。
“从长远看,航空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长期看好。”赵焕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