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1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重建附近”理论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启示

□ 余志远

如今旅游者对热闹的场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人间烟火气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充满温馨、温情的服务。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应该重视“附近”的重建

“重建附近”理论由人类学家项飙提出,旨在反思当代青年人的人际交往困境与存在性焦虑。他认为需要重建过去社会附近人之间友好交流、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场景,帮助年轻人为今天看似失控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锚”。这一理论不仅对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及旅游目的地建设也具有很好启示。

“附近”意味着温暖与和谐,旅游是重建“附近”的重要途径

项飙虽然分析的是当代青年人的精神文化现象,如过度迷恋网络,从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慰藉,在线上跟不认识的人说很多、能坦露最真实的自己,在线下却非常沉默,跟家人、附近人都没什么话说。事实上,这种生存状态并不局限地表现在青年群体的身上,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似乎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感受。英国学者弗里斯比在分析现代都市人的体验时认为,大城市为人们完全冷漠地对待邻人提供了可能,这里所说的邻人不仅指那些住处邻近的人,而且指那些在日常社会环境中相遇的人。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也曾描述都市人坐地铁时冷漠的场景:“在19世纪公共汽车、铁路和电车完全建立起来之前,人们从未置身于这样的处境中: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地相互盯视却彼此一言不发。”由此看出,随着现代性的侵蚀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附近”也不断消失,即人与人之间缺乏深入交流,不再有心灵间的碰撞与频繁性友好往来、互帮互助等热闹景象的发生。

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人寻找“附近”的重要途径。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旅游者欣赏远方风景、感受他者生活以及了解其他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成就了旅游者暂时性地实现“诗意栖居”与重新感受“附近”的可能。齐美尔提到过旅行的魅力——旅途中的相识通常发展出一种没有真正内在理由的亲密和坦诚,这种交往状态显然与都市人日常生活状态不同。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愿意进行真诚交往。但这也需要旅游目的地积极构建并释放“附近”所具有的温暖、和谐、友好等特质,其本质不仅为旅游者创造一种美好体验,也给当地人带来“附近”的回归。近年来,淄博、哈尔滨等旅游城市的爆火及广受称赞,实际上是它们让现代的旅游者重新体验到地方人的热情和友善,并乐意来这样的地方进行消费,同时也让当地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真诚、热情地对待他人不仅会给人以温暖,还会带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结果。由此看出,旅游目的地积极释放友好、温暖的特质,既有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又有助于当地“附近”的回归。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是重建“附近”的重要路径。

“附近”意味着生态性交往,这种交往系统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重建“附近”意在构建友好、亲密的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每到一处,周围可能与我们产生联结的人共同组成了属于我们的“附近”,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性交往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性交往指的是人际交往中,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相互依存和动态平衡的关系。对比功能性交往而言,生态性交往显得更加自然、健康、有机。

旅游目的地需要重视这种生态性交往系统的构建。在这个系统中,旅游者、东道主、开发商、地方政府,甚至旅游资源都属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只有彼此间建立良性的交往关系,才有可能保持该系统的和谐运转,否则,就会产生摩擦与冲突,带来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引发旅游者、东道主、开发商、地方政府间的冲突,进而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胖东来超市被网友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它创造了中国零售业神话,或许与它的生态性交往系统构建存在联系。他们关爱着每一位顾客和员工。例如,蔬果称重台旁放有湿纸巾,顾客挑选商品后可以快速清洁双手,在饮料、酱油醋、熟食区等配有放大镜,以方便老年人查看商品信息,还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轮椅;将超市95%的利润回馈给员工,制定“加班罚钱、周二闭店休息”的制度,设立委屈奖;此外,在特殊时期为外卖小哥提供免费的饭菜,让在外奔波的小哥们能够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胖东来超市重建了“附近”,它不仅成就了自己,还温暖了一座城,甚至有可能让这个行业发生积极的改变。

在新的旅游消费需求面前,旅游业更应该重视“附近”的重建

今天,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比如,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而是更加重视与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互动与交流;美丽的风景可能不再是他们的最爱,他们对热闹的场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人间烟火气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虽然高科技的运用给旅游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及更为新奇的感受,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充满温馨、温情的服务。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应该重视“附近”的重建。

第一,积极推广“慢旅游”的理念。鼓励旅游者放慢脚步,与当地社区进行深度互动,通过参与当地的活动、品尝当地美食、学习当地手工艺等,深入了解和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第二,更加重视社区旅游的发展。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和决策过程,提升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参与度,深入挖掘社区历史和文化,依托社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深度互动,建立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和服务质量。旅游目的地除了为游客奉上美丽的风景大餐之外,还需要有热情的东道主为之提供服务。夏威夷对游客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夏威夷人热情好客的“阿罗哈精神”,这是一种敞开胸怀、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学者李原认为,“附近”就是一种情感关系,旅游业的各种产品业态就是通过创造这种关系氛围,传递爱,传递关切,传递和谐,实现情感共鸣。为此,旅游目的地需要让游客重新发现“附近”,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以及社会的美好,并将这种爱传递出去。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2024-09-1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7471.html 1 “重建附近”理论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