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依托学生社区 以红色美育赋能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续奋斗,后继有人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新时代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表明,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将引领社会发展潮流。在此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之符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在满足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等多维度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然而在将其聚焦党建引领、推动思政工作和优化管理水平等功能赋能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要通过充分发挥艺术类高校专业特色,以“四美四育”(基于涵养“心之美”、弘扬“文之美”、创造“艺之美”和实践“行之美”,培育“美的追随者”“美的传承者”“美的创造者”和“美的播撒者”)育人体系为抓手,以打造马克思阅读中心实践阵地为载体,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沉浸式体验课程为牵引,依托红色美育实践促进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激发“多元聚能” 精心布局,擘画学生社区艺术蓝图

在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以艺术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和现代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引领红色美育实践赋能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试点。

其一,新时代,围绕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赋能艺术等关键词,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艺术人才在兼具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同时,深植传统,用艺术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党性修养。因此,艺术类高校应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地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必修课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其二,艺术类高校应从学生社区的实际布局和组织架构出发,结合各二级学院艺术特色与亮点,通过大型艺术展演、时装设计嘉年华和美术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营造学生社区艺术氛围,引领现代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针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艺术行业实际发展状况,采用“多元聚能”形式,打造“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一站式”学生阅读中心、“一站式”学生文艺实践创新基地和就业创业赛事孵化基地,为艺术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创业规划与指导。与此同时,依托校内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和文艺实践中心等文艺资源,完善复合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打造“艺术+思政”育人新模式。

坚持“提质增能” 精准高效,构建美育课程创新体系

为在四美融合、四育并举中培养复合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强化红色美育实践作用,艺术类高校应注重学科交叉、多元协同,在跨学科融合中奠定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基础。

其一,艺术类高校应根据《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构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高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红色文化、美育与新时代高等教育有机结合,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一步推动艺术类高校美育课程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例如,针对文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开设红色歌曲鉴赏、红色舞蹈艺术探析、红色经典文学解读、红色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切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二,艺术类高校应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上好一堂“大思政课”,引领艺术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修养,进一步锻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增加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内容的比例,使学生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中国音乐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艺术类高校还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积极探索构建“艺术+思政”美育精品课程,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阐释美育精神、美的形态和美学理论。

积蓄“红色势能” 锤炼本领,打造红色美育强劲引擎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从物质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增强党建引领,同时融合艺术类高校专业特色,开展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用艺术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深植学生内心。

其一,艺术类高校应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专业教学的延伸场所,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扩展到接受历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防国情教育等,将爱国主义全面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之中,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使艺术类高校铸魂育人水平迈向新阶段。例如,依托学生宿舍楼的党员活动室、名师工作室、就业创业实训室、学生自习室、图书馆等社区场所,积极开展“青老同心能源情,图摘共赞新中国”图摘征集活动、“学思说做强引领 典赞青春熠星光”宣传表彰活动、“五育润心 助力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季活动、“以笔绘法 共说法治”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等,促进新时代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其二,艺术类高校应完善艺术人才评价指标和方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实践展演能力、跨学科综合素养、整合创新能力和学生干部经历等全面纳入评价指标,并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评价结果,从而为社会选取艺术人才提供有效的参考,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心怀梦想、才学兼备、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范赟聪,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24-08-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6654.html 1 依托学生社区 以红色美育赋能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