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体旅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探究

伴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等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健康中国建设、文旅融合等时代发展新需要的产生,体旅融合即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体旅融合不仅能够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还能推动产业升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倡导体旅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明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了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的一体化规划和开展。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推出的“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赛事,为体旅融合提供了具体实践案例。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达15%,而中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增速更是接近4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体旅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体旅市场快速扩张的关键动力之一,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文体旅融合的浪潮中,体育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旨在通过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从而激活地方经济,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要加强政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保障。首先,要完善政策框架。政府应出台专门针对体旅融合的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确保各项措施有的放矢。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旅融合市场。优化体育设施、旅游景点的土地使用政策,简化审批流程,为体旅融合项目提供用地便利。加强对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其次,要加强政府主导与机制保障。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或专门机构,负责体旅融合项目的规划、审批、监管和评估,确保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政府投资建设或改善体育场馆、旅游基础设施,为体旅融合提供硬件支持,同时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设立体旅融合相关的职业培训和教育项目,培养专业的“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体旅融合领域的数据统计系统,定期发布行业报告,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最后,积极参与国际体旅组织,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促进国内体旅融合与国际接轨,吸引海外游客,提升体旅融合项目国际影响力。

第二,要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地区人才供应链。首先,要构建教育培训体系。高等教育机构应开设跨学科课程,如体育管理、旅游规划、体育营销、体育与旅游法律等,培养学生在体育和旅游领域的综合能力。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体育俱乐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要加强职业培训,针对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使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适应体旅融合行业的新需求。其次,要专注专业人才的具体领域培养。要加强人才的体育旅游策划与管理能力,培养能设计和执行体育旅游项目的专业人才,包括赛事组织、旅游线路规划、安全管理等。要加强人才的体育文化传播技能培养,即能够挖掘和传播地方体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人才。要提升人才的智慧旅游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掌握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体育旅游体验的专业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旅游和体育活动发展,确保体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明确人才激励与留用机制。要为体旅融合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和多元化的工作机会,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政府可提供税收优惠、项目资助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在体旅融合领域创新和创业。相关行业也需要建立体旅融合专业人才的认证体系,设定行业标准,提升人才的专业地位和行业认可度。

第三,要创新“赛事+X”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贵州榕江县“村超”足球联赛的案例,充分展示了赛事驱动型文体旅融合路径的巨大潜力和实际成效。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显著提升了目的地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创新“赛事+X”模式,首先要创新“赛事+新媒体”模式。体育赛事与新媒体行业相互促进,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可让地方迅速走红,同时体育赛事的热度又可为新媒体达人提供流量增长的机会,促进地区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其次,要创新“赛事+旅游”模式。要将体育赛事融入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如山地运动、森林康养、民俗体验等,打造文体旅特色体育线路,吸引游客参与。再次,要创新“赛事+产业”模式。可利用足球、篮球等赛事活动推广本地农产品,通过举办特色美食节、农产品节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搭建全网推广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要以体育赛事为核心,提升周边基础设施和业态,满足游客全方位需求,同时发展体育产业,吸引队员训练、承办大型赛事,以及开发赛事衍生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链增值。

此外,要创新“赛事+非遗”模式融合。要利用赛事契机,展示地方非遗,通过赛事期间的文化节、展览和表演,向游客和观众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传递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要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服饰、玩偶、家居装饰等文创产品,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又适应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这些产品不仅可能成为赛事期间的热销商品,也将成为游客带回家的纪念品,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知名度。同时,赛事与非遗的结合,可促进当地手工艺人和企业的合作,构建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能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诸多就业机会。最后,要创新“赛事+人才”模式。要实施系列人才政策,利用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吸引在外人才回流,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人才集聚,为当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要通过创新“赛事+X”模式,提升地区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文化、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发展,实现体旅融合的多重效益,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陈亮,长安大学体育部)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体教社’融合促进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3YJA890046); 2023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教社’融合促进陕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023Q004)研究成果。

2024-08-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6653.html 1 体旅融合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