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立场、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在新时代的继承,其最为核心和根本的特质为人民性,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让人民真正成为文化创造的推动者、文化发展的践行者、文化价值的评判者、文化成果的享有者、文化交流的参与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将人民性作为基层社会文化发展建设工作的关键,从文化传承、文化创作、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方面入手,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工作
保护中国特色文化资源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趋向于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提升人民审美意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其中部分文化资源陷入失传困境。基于此,基层社会各主体应做好做实传承工作,让中国特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政府应在文化传承工作中扮演好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一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濒临失传的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记录,在此基础上牵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保护项目,号召社会中的文化组织、文化产业参与到项目中,以主体合力来推动项目的高质量落实。二是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工作,为文化传承工作的规范化落实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举例而言,在政策支持方面,通过设立传承基金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资金补贴,为积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的企业减免税费等;在法律保障方面,加强文化传承立法以维护文化传承者的合法权益,依据法律对恶意破坏文化遗产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教育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将学生培养成为传承和保护中国特色文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专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通过系统性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文化博物馆、历史遗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文化知识为游览者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在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培养和增强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
创新发展文化艺术创作
构建百花齐放格局
文化艺术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感染和艺术浸润的双重功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产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促进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为人民大众抒怀、为人民大众抒情、为人民大众抒意为核心理念展开文化艺术创作,深入民间观察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特点,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民大众进行密切交流,了解其文化喜好和文化诉求,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和丰富实践中汲取养分、获取素材,坚定不移将人民大众的诉求、愿望、渴求和冷暖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将人民大众的悲欢离愁倾注在文艺作品之中,讴歌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奋斗人生。同时,应通过法律完善、机制健全、队伍建设来全面加强文化监管,从源头上消除风险和危害,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艺术创作环境。
全力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做好基层社会的文化建设工作,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全力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来解决好“如何用文化来服务人民”这一关键性难题。
其一,拓宽文化服务空间。对于城市来说,要抓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契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乡镇来说,要建立面向多个村落的文化服务中心,在中心内设置艺术表演展厅、文化培训教室、青少年活动室、图书馆等,打造一体化文化服务阵地。同时,加强乡村文化服务场所建设,确保每个村落都建设有一个或多个小舞台、小广场等室外文化活动场所,满足乡村民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
其二,平衡文化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实现供给数量的平衡。利用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渠道来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诉求,基于诉求来开展相对应的文化服务项目,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服务项目的数量、扩大文化服务的规模。另一方面,要实现供给质量的平衡。建立文化服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文化服务队伍,对队伍成员开展系统化培训,增强其服务能力及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文化服务部门与主流媒体、文化组织、公益组织、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宣传、人员、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势结合来有效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实现广大人民的精神和文化共富,关键在于不断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而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的主体力量,在新技术革命大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将文化产业建设好、发展好,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产出效率,以多样且优质的产品输出来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文化效益。
文化产业应与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共同研发高新科技产品,以科技赋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质,并实现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提质升级。举例而言,电影产业要通过动作捕捉和虚拟摄制技术、实时渲染集群技术的应用来提升电影作品的观感和质感;动漫产业要通过3D建模技术、VR技术、AR技术来将虚拟的文化场景进行具象化、现实化呈现,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此外,高新科技的融入驱动着文化市场竞争新态势的出现,为了保证文化产业的良性运行、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有效赋能,应严厉打击在产业竞争中出现的技术垄断行为,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基层社会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广大人民文化权益的有效路径,应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从文化传承工作、文化艺术创作、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建设4个维度入手,通过主体协同来推动基层社会文化建设工作的提质增效,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全面享受文化成果,以强大的力量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谢乾丰,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教授;朱艳琳,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教授)
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实践品格研究”(课题编号:YBKT20242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