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我国边疆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推动着边疆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包括广西、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在内的9个边疆省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节庆及赛事文化资源,如广西的侬峒节、霜降节,新疆的国际旅游节、摩托车拉力赛,黑龙江国际冰雪节、开江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风情浓郁。这些节事民俗活动均是民间盛行、汇聚人气、促进交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适于扩展参与范围、全民共欢共度。以其为依托推广当地旅游,不仅可促进节事文化活动的当代活态传承,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及魅力风采,且由于此类文化活动具备时空限定、资源排他等特征,易于转化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形成周期性旅游热点。因此,边疆地区除了借鉴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外,还可从自身的异质性文化出发,依托节事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合理拓展、有序传承本土世代相沿的节日民俗,营造本地人认同、外来者共享的节日文化,为边疆乡村振兴积极赋能。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边疆地区的节事旅游发展。
节事领航,产业共兴,助力乡村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而节事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旅游新业态,包括传统节庆、商贸会展和体育赛事等,对产业兴旺具有巨大带动效应。我国边疆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资源,但其节庆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业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推动该地区节事旅游时,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在满足游客高质量“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赋能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地域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开发特色美食,以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指引下,更要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围绕乡村“土”“特”“产”资源,构建乡村旅游商品新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其次,要深入挖掘边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节事旅游新业态,实现以文塑旅。边疆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壮锦、绣球、天琴等,为节事旅游注入了深厚文化内涵。要想更好满足旅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应把握好非遗系统性保护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非遗+”成为节事旅游的新风尚。如依托“三月街民族节”,可组织田园市集、文创市集、音乐市集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后,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餐饮、住宿休闲、信息中介、物流管理等生活服务,为游客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出行环境,进而推动乡村旅游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节事聚才,激活乡村,共铸人才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节事旅游的经济吸引力,提高村民收入,留住和吸引人才,以改善农村空心化现象。在此过程中,政府需多措并举培养优秀的乡村节事旅游人才,如提升村民的节庆活动技能和组织能力、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全方位扩大乡村旅游人才总量等。具体而言,一是要结合边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特点及需求,为当地村民制定系统的学习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可包括服务礼仪、沟通技巧、安全防范、导游知识等,以提高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及专业素养。二是可通过研讨会、专业进修、学习交流会等方式,为相关工作人员更新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提供机会,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便吸纳更多低收入、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三是要积极与相关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创新推动“春雨工程”,落实好相关人才政策,用“温度”留住人才,用制度留住能人,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融合,传续经典,共绘乡村振兴画卷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节事活动,尤其是那些富含传统元素的庆典和体育赛事,不仅是文化的外展平台,更是文化传承的时空舞台。发展节事旅游,必须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促进地方文化繁荣为抓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节庆旅游品牌。
其一,要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内核,策划组织节庆“大事件”。如围绕壮族的传统歌圩文化,举办既有文化内涵,又具广泛参与性与民众娱乐性的节庆文化活动,包括品传统美食、观广西山水、唱民族山歌、赏八桂民俗等,以直观感性的文化形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其二,要以高质量文化体验为着力点,营造浓墨重彩的节庆氛围。边疆民族地区节庆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蕴含着平安、健康、喜乐等美好祝愿,能让旅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释放烦扰、享受生活。为扩大其影响力,做好传统节庆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需要在“稀缺度”上下功夫,创设兼具传统格调及地域特色的新民俗活动,通过分众化、多层次、宽领域的高质感文化体验提升游客的互动性、参与度,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可通过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沉浸式体验型节庆旅游,促使旅客在体验节庆文化活动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对其的接受、认同、喜爱,并自发向外传播,形成口碑效应。
绿色节事,环保先行,共建美丽生态乡村
为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构建乡村节事旅游生态体系至关重要。这要求在发展节事旅游时,充分考虑游客大量涌入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举办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活动,如环中越边境自行车赛、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等,更需重视旅游承载力,控制参与人数,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目标,应遵循以人为本和绿色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边疆地区“一县一节”战略,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协调,从保护绿水青山入手,加强低碳节事旅游宣传,引领绿色出行新风尚。此外,也需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其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和营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为当地带来长期经济和社会福祉。(庄雨 方昌敢,梧州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特色农业链主企业联农带农的共富效应研究(23XSH006)”,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民族旅游地传统节日文化景观演化、重构及影响机制研究”(2021QGRW06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