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阵地,理应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

在文旅融合背景之下,高校英语教师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洞察幽微,厘清瓶颈问题,才能突破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桎梏。聚焦中西方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深度挖掘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及文化精髓的元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翻译方法,更能够促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一)英语翻译教学忽视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为新时代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英语翻译不仅是单一化的符号转化,更是文化的深度转化。但是,在目前高校的英语翻译教育中,教师工作的中心侧重于单一化翻译知识、理论、技能的讲授,缺少将地区特色性文化旅游内容融入其中的内容,导致大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仅依靠字面意思进行机械翻译。如在翻译“鱼米之乡”时,有大学生仿照英语俚语“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将其直译为“a land flowing with fish and rice”,缺乏对“鱼米”二字特定文化内涵的阐释。

(二)英语翻译教学忽视中西文化差异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育应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内涵,不仅是对旅游内容的简单介绍,更应将本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有效传达。在目前的英语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仅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等,极易导致翻译内容词不达意,无法被外国游客有效理解。如将“草堂寺”中的“草”翻译为“straw”,容易导致外国游客认为此“cottage”(屋舍)是完全用“straw”(稻草)修建的,曲解了“草堂寺”的文化内涵。

(三)英语翻译教学忽视了校外实践教学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育应持续提升大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以满足市场对翻译类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调研对象中有87.9%的英语翻译教师认为翻译活动仅在课堂中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外、校外开展翻译实践周期长、见效慢。可见,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没有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缺少将翻译知识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致使其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低,影响了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改革的优化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深入,英语翻译作为联结不同国家的重要纽带,具有推动各国共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概念深入人心,高校在英语翻译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文化赋能,着力于赓续中华文脉,“文旅+翻译”多元融合,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文旅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涵养,坚定文化自信。

(一)精选教学内容,坚持适宜性原则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育革新应立足“信、达、雅”,着力于文化交流互鉴,要求教师深耕细化教学内容,坚持适应性原则,将具有典型文化代表性的典故、文化俗语、古诗词、历史名人、楹联等文本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并坚持适宜性原则,恰当运用增译、删译、归化、直译等合理方法为大学生进行有步骤的讲解与实操,从而强化大学生基于文化内涵展开翻译的主动意识。如在进行历史名人翻译时,可采取增译的方式,以增加外国游客对名人所处历史背景的认知。在对“华佗”进行翻译时,可从“华佗”的身份及生活时代翻译为“Hua Tuo:a famous physician of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师)。

(二)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实践性原则

基于文旅融合的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改革应着眼于大学生未来工作内容,强调其英语翻译实训及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当地知名旅游企业,聆听企业榜样人物的翻译类专题讲座,并将翻译教学与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使大学生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技能。其次,英语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常态化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翻译实践活动,切实将英语翻译技能与本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夯实大学生文化根基,持续提升其翻译能力。

(三)厘定文化差异,坚持规范性原则

基于文旅结合的英语翻译,一方面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亦应坚持规范性原则。故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立足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探索中西方文化契合点,从而既能够符合外国游客认知,又能够精准展示民族文化内涵。如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将中西文化结合,借用“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解释,能够更好地帮助外国游客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同时,英语教师可引导大学生将本国语言与外语充分结合,以类比的方式进行恰当翻译。如在翻译“大唐不夜城”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将“城”翻译为“mall”,但实际上,“mall”在欧美国家多意指“商场、市场”等,显然放到“大唐不夜城”中,“mall”并不恰当。

三、结语

文旅融合为高校英语翻译教育赋予了新的方向,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亦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将旅游内容转化为有意义、有意识的文化展示与传播。故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坚持适宜性原则;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实践性原则;厘定文化差异,坚持规范性原则,拓展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发展空间,持续提升其实践翻译能力,构筑新时期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新范式。

(冯掬琳,榆林学院副教授)

2024-06-2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5915.html 1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育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