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意志品格的写照,亦是持续激扬红色文化精神力量的源泉。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重视红色旅游资源重引领、汇民心、促发展的优势发挥,切实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高质量建设的治理动能,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融合发展。
党建统领稳向固本
一是夯实“党建+农文旅”资源整合的融贯力。党建统领稳把政治航向,实现德治法治自治智治协同,是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激发红色旅游资源活力的根本保障。西部地区有着广袤红色热土,其红色旅游资源承载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多样。融合各领域、贯通各层级是“党建+农文旅”工作格局的显著优势,这一“大格局”以联动化、嵌入式的机制设计,将红色旅游资源精准配置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层次各维度,为红色文化启智铸魂功能延展界面、纵深梯度。
二是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理论承载力。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极富生命力、感召力的文化底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其思想根脉与理论本源。要发挥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溯及党史故事、观照党建现实的育人优势,系统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促使其所蕴含的革命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科教体系布局之中,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与文明乡风涵养同向同行。
三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旅彰文、以文化人的聚合力。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政治堡垒,既要切实扛起红色旅游资源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发挥广辐射、强动员等政治功能,打造红色文旅育人共同体,还应主动从中汲取红色基因,以锤炼自身。如重庆以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激励担当作为,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红色革命精神,更好聚合乡村文化振兴资源与动能。
德法共治铸魂塑形
一是突显红色旅游资源思政育人的鲜明特质。云贵川、陕甘宁长征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高标准的道德追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要深挖并赓续西部地区红色旅游场所、景观、文物中的红色基因,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破译其密码,以实现德化育人的适用性、亲民性。在走家访谈、入户宣讲的同时调动群众主动参与,通过红色“宣传画”激发兴趣、通过红色“故事汇”加深认知、通过红色“榜样墙”牢铸信念,开发红色餐饮、红色曲艺等乡村特色红色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其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
二是推动红色法治文化融入农村精神文明法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法治建设是党规之治、法律之治及乡规民约的统合。以重庆“狱中八条”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塑造出独具中国革命特点的红色法治文化,应充分提炼其价值内核并融入农村精神文明法治体系。要紧扣《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密织“红色文旅+农村精神文明”政策网络,加大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及其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转化应用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是活化红色旅游资源传播方式。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融入群众思政教育,应确保其传播方式更接地气。话语治理是价值治理的先导,应将从红色旅游资源抽象概括而来的文化理念加工为鲜活话语,实现红色“党言党语”同“法言法语”及乡村“俗言俚语”的衔接联动,通过生活化、场景化、互动化、艺术化的传播方式打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
产学融合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红色旅游资源集经济效益增进与理想信念培植功能于一体。对西部地区散布“田间地头”的红色旅游资源予以深度开发与妥善经营,加大观光农业、田园文化、绿色旅游等产业的革新力度,能够催生农村新型生产关系,助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适升级。以其红色基因为内核研发设计的文旅创意产品,既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也可满足群众日渐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
二是秉持智治导向推动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应用。智媒体时代,红色旅游资源作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依托信息技术、传媒技术等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展示。立足“数字乡村”云平台的构建运行,可将西部地区革命场所、景观、文物等实体资源予以全景敞视的虚拟呈现,打造红色文旅虚拟仿真系统,通过客户端、云播放等途径,确保群众能够沉浸式观赏与交互式学习。
三是以广大农村群众精神需求为导向,赋力于民。相比其他红色资源,西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吸纳性、活跃性更高,群众参与其开发和利用的可及性、操作性更强。在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要培育群众自产自学、自觉自用的主动意识,使其在切身参与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和农文旅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将红色旅游资源所呈现的景观和所处场域打造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学思践悟的综合阵地,实现致富与致理、润利与润心的融合。
(郎欣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助教;雷浩伟,西南政法大学讲师、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4SK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