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源匮乏的乡村地区更为突出。将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幸福的美丽家园,需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共同发力。以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是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对乡土文化的有效整合,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构建艺术范式 擦亮文化底色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要以艺术为载体,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创造条件,通过构建艺术范式擦亮乡村文化底色。
坐落于重庆北碚区柳荫镇的东升村,以公共艺术为载体,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开辟出集产业发展、艺术创作、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久,一批画家、雕塑家、音乐家纷纷入驻东升村,在探索乡村美育实践中,使东升村焕然一新。“东堂”是东升村主题区的称谓,取自“旭日东升,雅集一堂”,由东展、东物、东饮、东习等一系列元素组合而成。其中,东展是乡建乡情沉浸式文化艺术展,东物是东升村打造的文农创公共品牌,东习是研学基地核心体验区。如今,东升村集艺术展、文创集市、乡情体验于一体,主动承接乡村美育、学术论坛、教育研学等专项活动,已成为一个艺术气息浓郁、文化氛围良好、发展活力十足的美丽村落。
在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艺术需发挥好连接与展示的作用。乡村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有扎根在乡土大地的人文底蕴、乡风民俗,还有融入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就是要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实现普通大众与村落之间的连接,以醒目而鲜活的方式呈现当地文化,从而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推动乡村内涵式、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把握文化根脉 重建精神家园
艺术乡建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无论是生长于斯的村民,还是敏锐专业的艺术家,都基于自身知识、经历、情感进行尝试。有人将乡村视为“一块全新画布”,任由手中的画笔尽情挥洒;有人将乡村视为“一处天然试验场”,大胆实践自己的艺术梦想;有人将乡村视若珍宝,努力寻找“超越艺术”的乡建路径。村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在凝聚共识、表达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把握文化根脉为根本遵循,寻找符合乡村气质、契合乡村需求、贴合乡村风貌的艺术乡建之路,而不应在艺术设计上一味追求浓墨重彩、热烈奔放。
重庆璧山区七塘镇的莲花穴院落,对艺术的态度恬淡而审慎,既不排斥以艺术元素装点村落,也不让村落留下过多“艺术之痕”。莲花穴院落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使命,把握乡村文化的根与脉、灵与魂,以艺术为依托,构建一处质朴、和谐的精神家园。在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建设中,以保留建筑、历史肌理为前提,顺应乡村原有布局,保留大量砖木结构、老旧土墙、乡间小道,使整个村落空间环境的调整自然而流畅。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乡建,要主动寻求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积极构建以政府为支撑,集艺术家、知识分子、当地百姓、企业家于一体的多主体联动模式,共同探索符合当地村落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方案。对公共艺术的应用,要遵循村落的历史脉络,尊重村落的乡土文化,维持村落的社会网络。公共空间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保持村落的淳朴风貌,让艺术审美赋予乡村建设以更持久、更强劲的力量,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以美育人 推进以文化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追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渗透艺术之美,也要寻求历史文脉绵延不息、焕发生机活力,更要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建设之路,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需要满足村民文化审美需求,为教化和引导村民而服务,使村民有机会享有更加充实、更有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庆市铜梁区是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其打造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兼具休闲锻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地围绕“铜梁龙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举办国际国内知名竞演活动,让更多普通大众有机会接触艺术文化。重庆市綦江区以农民版画为重点,打造品牌项目、深耕艺术推广,不断加强农民版画的传承、培训、普及和推广,举办文化交流展、海外华裔青少年版画培训、农民版画艺术节、版画公益培训等多样化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民版画的普及率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了版画艺术的美育价值。
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要以丰富的艺术活动为乡村塑形,提振乡村文明之风,同时深入挖掘蕴含在乡规民约、家训中的道德资源,以文艺形式呈现出来,在乡村大地培育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以优秀文化涵养良好家风、乡风、民风,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成为村民共识,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
厚植艺术根基 贯通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不只是点缀和装饰,更是以艺术承接文化、以文化赋能产业,在推动乡村地区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全面彰显乡村经济、生态成果、美学价值。
重庆酉阳叠石花谷是以叠层石保护性开发为导向,结合石漠化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目标,集艺术主题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示范项目。叠石花谷有让人惊叹的地质遗迹、令人向往的浪漫花海、使人陶醉的乡村艺术,正逐步打造成集艺术文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走出艺术文化与产业建设相辅相成的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在叠石花谷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景区是在整合村民闲置土地、景区整体规划的模式下,对新建农家乐进行指导、向外部提供景区运维岗招聘,以此保证村民可就近创业就业。村民可将自己的劳动技能转化为设计智慧,融入景区开发和艺术活动筹备之中。
因此,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要实现艺术链、文化链、产业链的有效整合,要将当地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打造成影响广泛的文化IP,进而转化为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在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艺术乡建还应充分融入文旅产业,深入挖掘在地文化精髓,围绕艺术意境和文化意象开发高品质体验项目,同时在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基础坚实、特色鲜明的乡村品牌。
(张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