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 丽
陕西省文物局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陕西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游客479.56万人次,其中西安市各文博单位接待约110.9万人次。在西安,博物馆研学热度持续上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等热门博物馆通过研学、馆校合作等方式,实现青少年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让孩子们在动手和思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秦跪射俑目光炯炯,承载千年凝思;鎏金铜蚕昂首向上,记录丝路传奇;汉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艺,见证沧海桑田……5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为彰显“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秦汉馆教育活动中心同步启用,该中心由“衣、食、住、行”四大主题板块组成,集教育展示、体验互动多功能于一体,受众人群可覆盖全年龄段。
在教育展示区,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手里拿着纸和笔,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体验。陕西历史博物馆重磅推出的“文物与科技之造纸术”课程,通过历史、科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互动体验式学习,让青少年不仅了解到造纸术的发明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对全球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还从“造纸术”实操体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独特魅力。造纸术虚拟仿真课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再现线下教育环境中难以展示的传统造纸工艺内容,为参与者提供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法造纸,纷纷表示“虚拟仿真造纸术特别好玩”。“这种直观、生动的学习过程,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 一位学生家长说。
记者了解到,5月30日至6月1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将举办“寻找陕历博的小怪兽”主题活动。活动以“寻找小怪兽”探索任务为主线,让孩子们化身“小侦探”,在金牌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展馆,在文物中寻找“小怪兽”的踪迹,用全新的视角激发孩子对文物与历史的兴趣。
5月1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全新教育品牌——“秦”学好问,包括解密“秦俑之名”、探究“青铜之冠”、复原“兵马之彩”等研学课程,简“读”大秦、大秦铸币、趣游大秦飞行棋等手作体验活动以及研学游径等内容,让青少年在参观文物、动手体验中深入了解秦代历史文化,促进文化遗产知识普及。
西安高新区第六初级中学七年级师生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依次参观了一、二、三号俑坑。在陶俑制作基地,同学们一起动手利用古法制作兵马俑。用一团泥、一把刮刀、一副磨具,在把泥土变成陶俑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026届4班学生徐睿旋说,这次研学活动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很有意义。
5月16日,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等10所学校举办“教育引领 博悟阳陵”教育成果展演文化活动。孩子们现场展演了“诗情茶话”“丝绸水拓”“匠心斗拱”等7个项目。5月21日,博物院又走进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的课堂,开展“‘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双师课堂”之寻梦阳关课程。课堂上,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教育员通过图片、诵读与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沿着汉长城寻找阳关故址,体会汉代将士和商人远离故土、翻山越岭西出阳关的决心。南门小学的6位学生还携带“通关文牒”,现场表演了出关的仪式和程序,加深学生们对阳关关隘功能的理解。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介绍,博物院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深度合作,率先在陕西省开启首个双师课堂,推出了“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博悟·四季——文物中的二十四节气”“博悟·典故——藏在文物中的成语故事”系列课程。今后,博物院将继续围绕博物馆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汉阳陵资源优势,持续擦亮社会教育品牌。
下图为汉阳陵博物院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丝绸水拓”展演。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