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三味书屋

□ 潘 文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终于,我来到了三味书屋的门前。

书屋内的光线略显昏暗,但“三味书屋”的匾额依然熠熠生彩。清末书法家梁同书的墨宝,笔力遒劲。我缓缓走近,走在从岁月深处飘来的文化气息里。

这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时间定格,仍如鲁迅笔下描绘的那般。几张斑驳的书桌整齐排列,文房四宝一应俱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仿佛时光的碎片,拼凑出过往的点滴。窗外,竹林随风摇曳,鸟鸣声声,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

视线转至匾下之画,画中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眼神安详淡然。周围墙壁上也挂着一些字画,虽已褪色,却仍能感受到那份志趣与情怀。

我的目光被那张长方形的书桌吸引。书桌上的木纹清晰可见。鲁迅先生的座位就在那里,略显低矮的椅子静静摆放着,仿佛在等待着主人归来。座位的一角,刻着那个熟悉的“早”字,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依然散发着坚韧和自律的气息。

书屋一角有书架,书籍整齐排列。我随手拿起一本,轻轻翻开,淡淡的墨香扑鼻,仿佛带我穿越时光,置身于旧时书院之中,学子们或坐或立,或吟诗作赋,或研读经史。

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当时备受赞誉。他对经典的推崇,不仅体现在书屋的命名上,更融入了教学理念之中。读经如品味稻粱,读史如品味佳肴,读诸子百家则如品味醯醢,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深深影响了鲁迅。

正是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培养了鲁迅对文字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从这里出发,带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用他的笔去书写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去唤醒沉睡的人们。

如今,站在三味书屋中,我感受着鲁迅曾经的气息,心中满是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与感慨。这里不仅是鲁迅文学之路的起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味书屋是一处三开间的小花厅,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书屋的窗子正对着河,从窗口望去,小河波光粼粼,水面上漂浮着几片落叶。这正是绍兴带着江南韵味的景致和生活。悠悠的石板路,潺潺的流水,白墙黑瓦的建筑。鲁迅在这里生活、成长,这片土地给予了他无尽的灵感与素材。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心中涌起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思索。

我仿佛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轻轻坐下,感受着书屋的宁静与厚重。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有我的心跳声和书页翻动声在回荡。突然,一阵微风拂过,书页轻轻翻起,清凉的感觉袭来。我抬头望向窗外,只见竹林摇曳,竹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那沙沙的声响,与书屋内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如此和谐。

我闭上眼睛,任由思绪飘飞。鲁迅的身影在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与我共享着这片宁静的空间。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我与书屋、与书籍、与历史,融为一体。我感受到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也体验到了那份宁静与平和。

2024-05-2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5274.html 1 三味书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