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品升级,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这也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化和旅游具有规模庞大、场景丰富、直达民众等特点,天然为新兴技术在人民生活中落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空间。
科技为“诗和远方”插上双飞翼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亲密性,在典籍保护、社会教育、公共服务、传承演变、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很多共通点,都具有价值一致性、服务公益性和文化导向性的特点,这是文化和旅游能够实现融合发展的基础,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强有力地支持和补充以自然景观为中心的文化精神。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和旅游应该各自充分发挥优势,进行深度融合、科技赋能。
诗和远方的交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西安一直是旅游热门城市,2024年央视春晚《山河诗长安》更是给西安的火爆加了一把火,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分会场运用动画实景合成、XR、实时渲染技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对文旅融合的认知和实践,为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注入文化力量。公共文化和旅游机构要充分依托网络和新技术优势,紧跟用户需求变化,全方位推动各文化要素深度融合、多元化空间服务拓展、传统文化服务的转型发展等,并与时俱进地探索资源、空间、平台和场景的技术创新,在新时期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开辟新模式,不断推动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在2023年联合发布了《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建设文旅元宇宙,围绕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和街区、节事活动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藏品、数字人讲解、XR导览等产品和服务。打造数字演艺、“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数智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
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全场景、强互动的沉浸式虚拟空间,阐释物理展品和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拓展了体验空间,增强了情感共鸣,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转化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以科技打造集游览、娱乐、研学等于一体的开放包容的宽松环境,通过凝练地方特色深挖文化价值,能激发个体创造力和多元参与度。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又增强了优秀文化的再创作能力。通过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品牌、产业标杆等,推动科技应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国风科幻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永乐长思》,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的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永乐长思》通过多通道投影融合与模拟真实环境的空间设计,利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影像,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的丰富观演体验,提高观众与剧情的互动性及对主旨的理解,通过富有创意的戏剧编排,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珍藏文物、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生动展现,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和旅游行业应该主动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和驱动者,通过科技推动文旅产品迭代升级,形成新的产业生态,让文旅行业走向更高维度的发展。这将使得许多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复原和重现,观赏性和吸引力得到提升,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品质文旅产品、优秀文化近在咫尺、便捷可及。
文旅深度融合的智慧化转型,应将人人可用、人人可享、人人可及的智慧理念根植到文旅融合转型的每个细节和步骤中,弥合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与科技三者之间的融合效能,增添多元文化新载体、培育智慧服务新方式,让文旅融合的行业优势持续转化为文化效能和文化发展的优势。
(赵立辉,中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