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红生
贵州荔波我是第二次前往,第一次去已是十多年前了,但对小七孔的绝美景色至今记忆犹新。这次,我去了小七孔景区附近的瑶山古寨,探访神秘的“白裤瑶”。
古寨有三道门。第一道叫疆域门,原本表示正式踏入本部落居住的领地,如需进入,必须征得同意,不然会被驱离,如今用来迎接贵客到来。第二道叫防御门,是古时瑶王带领族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关卡。第三道叫迎宾门,是祭祀神明、节日庆典、外出狩猎等重要活动的聚集地。
当我们走到第三道门时,好客的女主人们列队欢迎,每人手中端着一杯酒,请客人品尝。这是发自心底的祝福,愿每位客人健康平安、事事顺遂。我喝了一小杯,啧啧有味,唇齿留香。酿酒是瑶家人必备的手艺之一,不远处就是酿酒坊,依稀见到忙碌的身影,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坛坛好酒的香气。
我仔细打量着他们的盛装,极富民族特色。男子着青色长袖短衣,领襟相连,无扣无带,用彩色腰带扎系,领口、袖口和前后摆均用彩线镶边。下穿白色宽裆紧腿裤,裤管齐膝,绣五条纵向红色花纹,系黄色绑腿,“白裤瑶”之名由此而来。妇女着背牌式服饰,上衣用蜡染布做成贯首衣,前后两块,后片绣有精美花纹,为传说中的“瑶王印”,花绣多层,用腰带扎系。下身着褶裙,裙边绣花,脚裹绑腿。
过了三道门,便真正进入古寨。来到村史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将瑶族文化、历史故事和风俗习惯呈现在眼前。讲解员是一位白裤瑶男子,说的虽不是纯正的普通话,但犹如阵阵山风拂面,让我在清新自然中领略到独特的魅力。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传说中的“九黎”。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多摩”,定居在荔波已有五六百年。白裤瑶用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服饰文化、婚俗文化、娱乐文化、丧葬文化等。
陀螺展示区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不停转动的陀螺曾伴我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古寨的陀螺用青冈木做成,木质坚硬,脚尖钉有钢钉,大号陀螺面直径约30厘米。打陀螺是白裤瑶喜闻乐见的体育竞技活动,展示图上有许多花样玩法,甚至有人可以在手掌上转动陀螺。
铜鼓广场绿草如茵,中央立有高大的牛头鼓架,左右各一面巨大的铜鼓。瑶族同胞视铜鼓为圣物,而白裤瑶则是使用铜鼓最多的一支。鼓面正中央的图案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周图案则是虫鱼、鸟兽、花卉等,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广场后侧有十多座圆锥体建筑,被称为禾仓群。禾仓用四柱支撑,在离地面一两米处铺上木板,上面用竹篾围成筒状,顶上盖以茅草避雨。这些禾仓用来存放粮食和贵重物品,所以通风、防潮、防鼠特别重要。聪明的瑶族先民在每根柱子与木板的结合部装有一个光滑鼓腹的陶罐,老鼠能耐再大也爬不上去。禾仓下面通常会放置一些生产工具,或供寨上的人们聚会聊天。几位妇女正坐着刺绣,一针一线来回穿梭,也有年迈的老人在拉家常。
文创馆内展示了工艺品和土特产,靠垫、服饰、蜂蜜、红糖等琳琅满目。竹制品散发着淡淡竹香。背篓、簸箕、茶具、灯具倒很普通,但竹编画、竹饰品上的竹丝简直细如发丝,仿佛一针针勾画而出,匠心独具。
旁边一幢大楼是瑶族写生部落,充满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文艺气息。山上的古屋、刺绣的妇女、“狩猎”的男子、涉水的老牛,无不成为一道道迷人的风景,吸引了众多高校艺术师生及绘画爱好者前来采风创作。除此以外,充满浓郁风情的酿酒、织布、绣花、熬药等真实情景再现,引人入胜。
放眼望去,对面的山脚下,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喀斯特地貌的山间云雾缭绕,一条宽阔的黑色公路画出一道优美弧线,通往村中。房屋、山峦、公路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