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 翟笑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鲜明提出“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大课题。回答好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坚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全面把握长江文化的主体性、自然性、实践性、历史性、流域性、标识性,全面把握长江因源高而势大、行险而形胜、流长而脉兴、泽广而文盛、恒久而意阔等整体特点,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思想启迪、文化滋养,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长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发挥时代价值。

把握主体性,凝铸根脉魂脉,为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澎湃动能

“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一直走到今天。”“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长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围绕中华民族这一主体,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刻阐明长江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大江大河在经纬交织中共同构建了宏阔的发展空间,把各民族连接在一起,塑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凝聚了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长江滋养中华文明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意义上坚定自我的重要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始终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长江千年文脉,充分弘扬长江行健不止的执着信念,勤劳奋进的自强精神,推动全民族更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把握自然性,运化天地人和,为实现永续发展沁润智慧哲思

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维度诠释人与自然关系,要求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政治文化现象时,必须将其与生态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自然—人—社会”构成的整体系统的高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在传统文化中,长江以其广袤博大的生态空间,与“四渎”“四海”“五岳”“六合”“九州”融入独具中华文化气象的“天地”建构,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对我与天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认识,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生态理念。长江的天地之交、水气之化、动静之变,启示着中华民族“朝宗于海”“其万折也必东”的万物之理,“夫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也”的生命之道,“上善若水”“善利万物”的智慧之喻,“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的通济之法。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生态环境制约性和人类主体能动性,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继承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守护好生命之源和文明摇篮,为子孙万代留下一江清水的幸福河。

把握实践性,寻溯源流本末,为推进理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来源和发展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实践活动。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劳动人民千万年来逐水而居、稻耕渔猎、兴建堤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表现在生态文化、革命文化、水运文化、农业文化、都市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形态,体现在衣食住行、岁时节令、风土人情等多彩风貌。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长江和黄河为主要支撑,擘画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创新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江河绚丽篇章,为推动文化创造、探索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既要充分运用长江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更要立足大江南北的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把握历史性,贯通古今远近,为做好文化传承打开宏阔纵深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是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观念行为的时间积淀、历史凝结,同时对未来的传承发展有着内在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面对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给出创造性解读,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赋予了壮阔的时代内涵。长江,孕育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滋养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见证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不舍昼夜、万古长流的长江,让一代代中华儿女感叹“长江之无穷”,怀想“千古风流人物”“千古兴亡多少事”,期盼“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敢于“长江后浪推前浪”,奋勇“百万雄师过大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不断推动中华文明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对长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对长江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使长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化水脉相通、血脉相连、文脉相承,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广阔的文化时空。

把握流域性,联通东西中外,为加强文明交流构建会通渠道

“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历史文化眼光,深刻阐明了长江文化的流域特质、深厚内涵。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鲜明的特性,长江流经11个省区市,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促进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沟通,推动巴蜀文化、楚湘文化、吴越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汇融合、互联互补,最终汇集为兼容并蓄、意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同时,长江还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走廊。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对各国家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长江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地域交往”提供了交通渠道,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承担着文化纽带的重要作用。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充分发扬长江汇百川、纳千流、奔大海的胸襟格局,积极践行“三大全球倡议”,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世界大江大河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文相亲、文化相融、民心相通,推动世界文明大花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把握标识性,续构神形意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闪亮名片

“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运用辩证思维,继承运用中华文化传统表达,以“标志”“符号”阐明长江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标识、符号,是中华文化特有范畴“神形意象”的生动表达,是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形成的共同认知。在伟岸峭壁、江天一色、江涛拍岸、烟雨江南、亭台楼阁、百舸争流的情景交融之中,历经千百年诗词歌赋、书画戏剧的文化创造,长江集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精神、家国情怀。长江不仅是巨大的具象,也形成了宏丽的意象,不仅是壮阔的自然形胜,也形成了民族的精神表达,“大江南北”“万里江山”成为国家疆域的豪迈表达,长江的水运文运也成为民族命运、文明兴衰的生动缩影。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坚决保护长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提炼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挖掘沿线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风貌,塑其形、传其神、得其意、展其象,打造一批展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成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使新时代的长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闪亮名片。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2023-12-2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84960.html 1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enpproperty-->